(2)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和汉景帝后分封制发生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
【答案】(1)原因:周王室的衰微(周天子失去控制权)诸侯势力的壮大、分封过程基本终止。 意义:有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推动大一统的进程。
(2)特点:汉初分封制层级少;分封的基础是郡县制;拥有人事任免权和财政权。
变化:王国统治范围缩小;王国地位进一步下降(成为与郡同级的行政区划);取消人事任免和财政两大特权。
(3)特点:政治制度的演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总的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周天子对分封制体制已失去完全的控制权,再加之分封过程已基本终止”可从社会阶级角度、国家政策角度、地方势力发展角度等进行分析;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为郡县制,评价它的意义可以从加强统治角度、社会发展角度、国家大一统角度进行说明。 (2)特点,根据材料“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汉初封建的基础仍然是郡县制”“自行任命官员及收取人头税与田租的两大特权”等可从分封制等级角度、诸侯权责角度等进行概括、总结;变化,根据材料“使每个王国仅有一郡之地,并取消了诸侯王享有的前文提及的两大特权”“封建...作为汉代的第一级行政区划”可从王国地位角度、诸侯特权角度进行分析。
(3)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可以从政治制度角度、中央集权加强角度进行概括。
5.(2019年江苏省金陵高三第四次模拟)官员的任用与管理,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呈现出理性行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强调发挥中央各官僚机构的作用,运用政治体制来保证决策和政令的正确制定。宋代中枢部门的分立,基本上是以“依事系任”为原则,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进行分工,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
“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材料二 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以上材料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5
(1)据材料一指出唐宋中枢权力制衡方式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枢运行机制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官员的考察机制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官员管理机制蕴含的政治智慧。 【答案】(1)不同:唐代——程序分工;宋代——依事系任。
优点: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三省相互制约,防范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所沿袭。
(2)特点:考核和检查相结合;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重视文档资料;考核走向程式化;监察形式多样化;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
(3)政治智慧:制度设计要务实有效;不断完善官员考察机制。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唐代强调…………正确制定”可知,唐代程序分工;根据材料宋代“ 基本上是以“依事系任”为原则”可知宋代依事系任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即可。
(2)根据材料“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 ”“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可以分析得出宋代考察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从制度设计务实有效和完善官员考察机制分析。
6.(2019年江苏南京高三模拟)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朔元年冬十一月,诏曰:“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有司奏议曰:“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的通称)举孝廉,所以化元元(老百姓——笔者注),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魏文帝(曹丕)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延康六年,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不尽人员,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有言行修着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
——杜佑《通典》卷十四
材料三 汉用察举……其失也,有增年矫貌之举,有窃声盗名之徒。魏晋南北朝取士官人,用九品中正之法……及其末流,毁誉失实,专向阀阅,论者非之。唐鉴其失,普行科举……迄乎末流,帖经(《(通典》:“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五、六者为通”)之制日盛。大抵历朝取士之制,各有得失,今后举行考试,要在为政者鉴古观今,集中外古今之长,
6
而舍其短,则能事尽矣。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考核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九品官人法”实行的背景,并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选官制度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目的:选拔人才;广教化;美风俗。标准:孝廉。
(2)背景:东汉末年,察举制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产生腐败现象;士族门阀与中小地主矛盾尖锐;三国时期魏文帝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异同:同:都是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官人法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与发展。异:察举制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主要看重才德。九品官人法举荐士家大族子弟,看重的是门第高低。
(3)不足:察举制:人为因素对选才的影响很大,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科举制:考试内容靠死记硬背,严重钳制了应考者的思想发展;不利于自然科学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认识:选官制度是否得当,影响社会的兴衰;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选官标准应公开、公平、客观。
【解析】(1)选官制度,根据“举孝廉”得出察举制。目的:根据“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得出选拔人才;广教化;美风俗。标准,根据“举孝廉”得出孝廉。
(2)背景,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察举制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产生腐败现象,士族门阀与中小地主矛盾尖锐;根据“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不尽人员,乃立九品官人法”得出三国时期魏文帝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异同,同:可从都是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官人法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与发展等角度总结回答。异: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主要看重才德。结合所学可知,九品官人法举荐士家大族子弟,看重的是门第高低。
(3)不足,察举制:根据“汉用察举…其失也,有增年矫貌之举,有窃声盗名之徒”得出人为因素对选才的影响很大,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科举制:根据“迄乎末流,帖经(《通典》”,并结合所学,可从钳制了应考者的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等角度分析总结。认识,可从选官制度影响社会的兴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和选官标准等角度分析回答。
7.(2019年山东日照高三高考历史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巡抚、总督官制沿革简表
7
时间 督抚设置沿革概略 河南水突,百姓流亡,右都御史王彰巡行河南发放仓米赈济,永乐十九年 同年,为安抚军民,朝廷还派多名廷臣巡抚天下,“皙遗即还”。宣德年间 宣德初,命胡概巡抚苏、松、两渐。其后数年,江西、河南诸“往来远抚”, (1426—1435) 省依次专设巡抚官。一般说来,与布政司合署办公。巡抚河南的王来,临时兼衔“总督湖广贵州军务”,讨伐贵州骚乱景泰元年 苗民,次年,巡抚淮扬庐风四府、徐和滁三州的王,总督漕运, 兼提督军务 明政府开始设立常驻的巡抚府街,与所有外官一样,携家眷赴成化年间 任,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父制,但终非地方正式(1465—1487) 军政长官 嘉靖年间 总督、巡抚发展成为凌骂于三司之上的常设軏构,三司只是名(1522—1566) 又上法定的省级机构,但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人,摹举官受,修饬對疆”,清代前期 总管一省戍二三省的地方蕞高军政大员。远抚从二品,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据《明史》《明实录》《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根据明清时期督抚制度发展沿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督抚制度形成的历史作用。
【答案】(1)特点:由临时派遣,发展为常驻久任,成为一级行政机构;由解决临时性事务到职权扩大为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由协助地方(与地方平行)到节制地方;巡抚设置要早于总督,他们互不统属,但总督的权限要高于巡抚。
(2)历史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地方治理机制;有利于克服权力分散带来的效率低下,提高政策执行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解析】(1)特点,根据“河南水突,百姓流亡,右都御史王彰巡行河南发放仓米赈济”“江西、河南诸省依次专设巡抚官”“总督从一品”“远抚从二品,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得出,由临时派遣,发展为常驻久任,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根据“河南水突,百姓流亡,右都御史王彰巡行河南发放仓米赈济”“远抚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