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三角形说自己的理解。
师解释说明:三角形的内角是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夹角,一个三角形有三个内角。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畅所欲言,预测:左边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一些,因为左边三角形看起来更大一些;三角形大,是因为三角形三条边长,角的大小和三角形的长度无关,所以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大??
2、师揭题:同学们说的似乎都挺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
1、量一量、填一填。
(1)师引导: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什么了,那用什么方法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生思考后提出方案(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测量的方法)。
师追问:三角形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个个地研究,那么想一想研究哪几类三角形,就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研究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不同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
(2)进行测量活动。
学生分小组每人任意选择一个三角形,小组保证三种类型的三角形都有。量出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再计算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完成小组活动记录表(教材第24页表格图),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进行全班汇报,指名三角形的种类,交流三个内角的度数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师提问:通过测量和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是180°左右。)
师追问:请同学们大胆的猜一猜,是每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都一样吗?学生说猜想后,教师明确:实际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只是因为测量有误差。
2、拼一拼、折一折。
(1)提问:180°的角是什么角?它有什么特点? (180°是平角,平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2)引导学生验证猜想:我们刚才研究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结合平角的特征,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猜想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方法1: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看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 方法2: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依次向一条边折,看是否可以拼成一个直角。 ??
让学生动手试一试,验证猜想,最后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小结:任意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3、解决问题。
师:回到上课开始时两个三角形的争论,你认为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学生思考后回答: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大,都是180°。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教学教材第25页“试一试”。
出示问题1: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1)引导学生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自由猜一猜,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理由,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想法。
想法1:三角形两个角都是锐角,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想法2:只知道两个角的度数,不能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想法3:可以先计算出被盖住的角的度数,再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3)引导提问:
①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必须知道什么? (必须知道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什么角。)
②已知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60°和40°,求第三个角的度数如何计算?(180°-60°-40°=80°)
③这是个什么三角形?你是怎么判断的?
(这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80°,是锐角,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出示问题2:你还能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吗?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和上一题比较。 (2)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想法1:剩下;两个角的度数和应该是180°-60°=120°,如果一个角大于90°,是钝角,那么这是一个钝角三角形;如果两个角都是锐角,那么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如果一个角是90°,另一个角是30°,那么这是一个直角三
角形。
想法2:因为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已知一个角是60°,所以被遮住的两个角可能也是60°,这个三角形可能是等边三角形。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1)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
学生根据学习所得汇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师生共同回顾交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课题:探索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归纳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引入:上节课,我们探索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三角形,探索三角形的关系。(板书课题: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搭三角形。
师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引导学生理解“围成”的意思,即三条边首尾相连。并让学生思考: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
师追问: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吗?当学生犹豫时,师引导学生动手试一试,搭一搭。
让学生取出课前准备的四组小棒(长度与教材第27页中呈现的相等),进行小组合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搭成一个三角形。
2、提出猜想。
师提问:哪几组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预测:第3组合第4组小棒不能搭成三角形;第3组两根比较短的小棒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第4组两根比较短的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师根据汇报,课件演示。
并明确: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与第三根小棒一样长时,搭不成一个三角形。 质疑:那么,什么情况下,3根小棒能搭成一个三角形呢?
学生根据搭一搭活动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回答:较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长的那根小棒。
3、算一算,比一比。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算一算,比一比”中两组小棒搭成的三角形。 让学生计算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2题。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让学生从5根小棒中任意取出3根,摆出三角形,并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摆?
(3)小组活动:用这5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试着摆一摆。
全班交流汇报:
第一种:3厘米、3厘米、3厘米 第二种:3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种:3厘米、4厘米、6厘米 2、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3题。 (1)学生读题吧,理解题意。
(2)进行小组活动,完成表格的填写。
(3)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3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出一个等边三角形;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