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水文地质学(含地热地质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左锐 周金龙 张勇 张敏 张芳 张宝刚 于子望 杨新瑶 杨胜科 杨明星 杨国栋 徐威 吴建华 吴吉春 危润初 依托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河海大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清华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吉林大学 沈阳大学 长安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沈阳农业大学 长安大学 南京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批准金额 (万元) 65 44 18 20 83 72 18 62 65 22 18 20 20 65 20 1 花岗岩裂隙填充物 胶体作用于核素Sr的化学形态变化及其吸附迁移机制研究 2 新疆喀什地区地下水咸化机理研究 3 反向分数阶导数模型鉴定地下水污染源及其初始特征:建模、算法及应用 4 含水层中123-三氯丙烷微生物降解机理的碳同位素标记 5 基于能量耦合的低渗透介质氯代烃电化学修复的体系建立和机制研究 6 自养条件下微生物修复钒污染土壤的机理研究 7 增强型地热系统储层低温诱导开裂机理与模型研究于子望 8 非均质地下水系统中粘土胶粒对质粒DNA迁移与抗药基因转化的影响 9 再生水入渗过程中抗生素的迁移规律及机理研究 10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不同土地利用影响下岩溶地表水体内原有机碳形成研究 11 CO2-水-页岩地球化学作用对页岩层的改造机制研究 12 傍河水源地潜流带内温度对氧化还原环境的制约机制 13 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影响下重塑黄土渗透性变化机理研究 14 分数阶非饱和地下水运动方程及其适用性研究 15 湘中南槽谷型岩溶小流域地下水氮素多尺度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16 珠江口近岸海域无机氮的来源与输送途径研究 17 地温影响下核素铀钾镭判识煤层底板突水水源技术研究 18 浅层地下水垂向补给时空变异及其发生机制 19 柴达木盆地南缘诺木洪及邻区古地下水补给特征及古气候记录 20 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 21 川东地区热体制恢复及其与页岩气生成富集的关系 22 水文系统边界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23 强烈开采含水层地下水劣变的同位素标识及预警研究 24 THM耦合作用下填砾抽灌同井流/热贯通及温度锋面运移机理研究 25 小江断裂带不同区段渗透性特征及其对地下水同震相应的影响 26 基于四维时移电阻率成像监测和数据同化的重非水相污染源区识别研究 27 大型地源热泵系统中地埋管回水温度动态变化机理研究 28 溶解性有机质对氧氟沙星手性异构体在针铁矿上分馏的影响机制 29 电子供体-氢氧根双功能缓释剂强化修复氯代烃污染地下水机理研究 30 地下水模拟中多尺度非高斯随机场的条件实现生成方法研究 31 淤泥演化为粘土隔水层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 32 非均质多孔介质渗透系数尺度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亚 王心义 王贵玲 王广才 唐晓音 唐显春 苏小四 苏晨 宋伟 史浙明 施小清 邵亥冰 秦晓鹏 其布日 南统超 马腾 马雷 中山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吉林大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北方工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合肥工业大学 25 62 65 85 18 16 3 20 18 20 66 18 18 22 20 300 20 33 岩体原生裂隙几何特征对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有效换热的影响机制研究 34 二氧化碳驱动的湖泊喷发机理研究 35 重金属共存条件下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制 36 多类型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融合剂水文地质参数反演 37 雨洪水地下回灌过程中悬浮物堵塞与非稳定变饱和渗流特征的协同演变机理 38 地下水DNAPLs污染源反演识别研究 39 利用多种同位素追踪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及定量化研究 40 波流耦合作用下滨海湿地底泥与水体间重金属交换机理研究 41 利用微水试验研究双重介质模型与广义径向流模型的耦合机制 42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高密度区域雨洪蓄渗演化机理研究 43 基于局部变权的煤层底板多含水层突水流-固-力耦合和评价 44 考虑局部流阻的稀疏裂隙岩体隧道非达西流通水预测模型 45 太行山前典型岩溶水系统对气候变化和采矿活动的响应规律与机制研究 46 地震引起的近场含水层破坏及渗透系数变化 47 废弃煤矿区典型地下水系统硫产出机制与岩溶水环境效应 48 辉锑矿氧化溶解机制及矿山水土环境锑释放迁移的硫氧同位素解析 地下水-地表水交互带中控制氨态氮分布和迁移转化的生物和非生过程的调查、识49 别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马峰 吕心力 吕敦玉 罗跃 路莹 卢文喜 卢丽 娄厦 刘颖 刘曙光 刘守强 刘建 林云 廖欣 梁永平 李小倩 李民敬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天津大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东华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西南交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防灾科技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8 50 18 20 18 76 20 22 22 70 20 16 22 20 68 75 20 50 基于81Kr定年的关中盆地深部地下水补给研究 51 地下水氯代烃芳香烃复合污染物在含水层中吸附及运移机理研究 52 石油污染物包气带谈稳定性与微生物作用效应研究 53 含杂质气体的CO2地质储存多相组分反应迁移转化机理和数值模拟 54 垂直地下埋管外漏污染物在周期性冷热边界影响下的迁移机理 55 地下水补给区与排泄区潜流带氮迁移转化的对比研究 56 基于溴离子和氢氧同位素示踪的潜水蒸发评价研究 57 基于包气带-饱和带多种环境示踪技术的黄土塬区地下水补给机制研究 58 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区土壤-地下水蒸散发机理研究 59 基于饱和-非饱和流溶质运移数值模拟的地下水水源地硝酸盐污染风险评价研究 60 低渗介质中污染物缓慢释放行为的多尺度研究 61 填埋场与农业源耦合下地下水中氮的归趋与源解析研究 62 关键带水热变量对地下水埋深响应机制模拟研究 63 福建前湖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及其水循环过程研究 64 碳酸化水和醇混合注入调控下孔隙尺度DNAPLs的迁移演化规律 65 高砷地下水系统有机物单体同位素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66 城市雨洪水间歇回灌条件下堵塞区污染物累积与释放的规律及机理 李捷 李卉 李广贺 雷宏武 雷海燕 靳孟贵 霍思远 黄天明 黄金廷 郇环 胡钦红 韩智勇 韩江波 郭占荣 郭会荣 郭华明 杜新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天津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长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成都理工大学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厦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吉林大学 22 23 90 20 57 70 20 72 63 20 53 20 20 60 60 80 72 67 裂隙地下水残留DNAPL的溶解-界面退化响应机制研究 68 地下水位波动带石油烃污染微生态变化特征与生物修复机制研究 69 基于咸水层封存高信度建模的CO2分布饱和度差异性机理研究 70 生物麦饭石颗粒协同PRB系统原位修复酸性矿井水机理研究 71 卸荷变形对黄土包气带水气二相驱替影响机理研究 72 煤矿顶板疏放水中倾斜钻孔定降深的井流计算 73 强烈人类活动扰动下毛乌素沙地浅层地下水与植被演变规律研究 74 包气带中胡敏素官能团对六价铬迁移的迟滞机理研究 75 基于铀矿石生物堆浸过程的溶质迁移-矿物变化特征研究 76 西南岩溶峰丛洼地地区二元补给过程与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 77 基于河流水位变化的河流含水层系统参数反演研究 78 超临界CO2强化采热中的流动换热及其诱发断裂滑动机制研究 79 助溶剂强化冲洗技术与生物还原脱氯技术联合修复PCE污染地下水 窦智 丁爱中 刁玉杰 狄军贞 程大伟 陈实 陈劲松 陈鸿汉 陈功新 常勇 蔡子昭 白冰 安永磊 河海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长安大学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东华理工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 20 56 18 54 16 18 50 70 44 20 55 54 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