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说课稿:《认识圆柱体》说课设计及教案
一、说教材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 幼识是模糊的, 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 因此, 在大班幼儿已认识了个中平面几何图形和 球体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本次教学活动。 二、说目标
《纲要》 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 根据《纲要》的精神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标,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三、说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四、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境界,
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 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外, 还运用
态度、 能力、 知识、 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
我确定了认知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二方面的目
多种形式的方法进行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发现法
皮亚杰认为: 教学不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的心智发展。 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应尽可能
引导幼儿积极探索, 体验发现的乐趣。 根据大班幼儿好
奇、好问,又有一定知识经验的特点,我引导幼儿在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印一印、想 一想、说一说中进行探索,从中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兴趣。
2、讨论法
新《纲要》 指出, 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在幼儿探索前后和探索过程中,
我都引导幼儿积极地与老师、
的思维相互碰撞,在分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操作法
本活动安排了二次操作, 二次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循序渐进的,
而且每次操作活动都提供了相 并能愉快地与他人交流、 分享。 同伴交流、探讨问题,让幼儿
应的、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在有目的的操作中探索发现和巩固。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因 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互动,注意引 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的乐趣”的精神。 五、说活动程序
新《纲要》 提出: 创设宽松的环境, 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 感受发现的喜悦。为此,本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在活动设计的开始部分, 我就把探索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交给幼儿, 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 找到以后和球体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让幼儿自由地在活动室
感受探索的乐趣,
然后玩一玩、 说一说立在桌上和
侧放在桌上有什么不同, 并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 看一看发现了什么。 由于探索的目的 明确,幼儿急于发现老师的问题,所以兴致勃勃。最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 让幼儿初步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从而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组织幼儿讨论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幼儿把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社会中去, 幼儿所学的知识,为后面的环节作铺垫。 (三)玩一玩、变一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充当“小小魔术师”,这极大地激发了 幼儿的兴趣,每个幼儿都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幼儿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以后, 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引导孩子去思考 “用什么方法来操作” 。 教师抓住时机介绍操作材料,并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正确、 由动手操作中, 教师边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边验证: 培养了幼儿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活动延伸
你变的圆柱体玩一玩。” 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方法来变魔术。
有目的地进行操作。 在幼儿自 这样既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又
“你用了什么方法把它们变成圆柱体?把
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巩固
《纲要》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我在区角活动中 继续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索。 大班计算活动:认识圆柱体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 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1、它们与球有什么不同?
2、把圆柱体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 3、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发现了什么?
4、小结:上下两面都是圆形,这两个圆形是一样大的,侧面没有棱角,而且从上 到下都是一样粗细,叫做圆柱体。
二、 组织幼儿讨论:你在社会中还见过哪些像圆柱体的物品。 三、 玩一玩、变一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