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6.请根据下面的描述,推测人物。 (人物一)
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为人孤傲,正直倔强,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最后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他是________ (人物二)
她唆使幼童偷母亲的首饰变卖,鼓励他们吃冰,但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却要打骂。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她是________
【答案】 范爱农;衍太太
【解析】【分析】《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其中,范爱农是个思想激进、个性倔直、不趋炎附势的正直青年,与当时的社会潮流格格不入,他的悲剧正如同辛亥革命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剧,他再也经受不住社会的压迫,革命的失败更如同催化剂一般,让他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衍太太是鲁迅所著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据此可作答。 故答案为:范爱农;衍太太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7.名著阅读。
(1)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①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________ ②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________
③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________ (2)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答案】 (1)范爱农;藤野先生;陈连河 (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人物的了解。 ①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② 描写藤野先生衣着不讲究的特点,现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③ 陈莲河,指的是当时绍兴有名的中医何廉臣,他是清末民初的一代名医。这里作者将他的名字倒过来,并用谐音“陈莲河”,意在嘲讽他。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和情节的识记。准确理解把握各个选项内容,把各个选项和相关常识进行比照对比,字斟句酌辨析正误。C项“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的说法有误,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故答案为:(1)① 范爱农 ;② 藤野先生 ;③ 陈连河 。 (2)C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人物的了解。答题时应注意,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根据情节内容,紧扣表现人物身份、语言、性格等词语,联系原著相关内容,写出人物。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和情节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做此类题要求学生在读名著时,要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注意不能张冠李戴。
8.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眼睛。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简要评析《朝花夕拾》这个书名的特点。 【答案】 《朝花夕拾》书名显得含蓄,且富有文采。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既用比喻的手法交待出本书的内容是回忆旧事,又借对过去的怀念曲折地表达对今日的不满。
【解析】【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散文,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改名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
作,每臻绝唱”。《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青少年时期的往事之意。
故答案为: 《朝花夕拾》书名显得含蓄,且富有文采。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既用比喻的手法交待出本书的内容是回忆旧事,又借对过去的怀念曲折地表达对今日的不满。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在平时就要对名著常识知识做好积累。《朝花夕拾》书名显得含蓄,且富有文采。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既用比喻的手法交待出本书的内容是回忆旧事,又借对过去的怀念曲折地表达对今日的不满。
9.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一一而且要背出来。 粵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粵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粵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教,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热,而且背岀来。在百静中,我似平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
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的散文集________ 。
(2)文段中画线句子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为什么作者却只记得前四句?
(3)请你评价文中父亲的做法。 【答案】 (1)鲁迅;《朝花夕拾》
(2)因为作者是被父亲逼着去背书的,而且没有理解《鉴略》的意思。
(3)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存在无知,他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解析】【分析】(1)根据对《朝花夕拾》这本名著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结合语境分析,我当时原本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戏,可这时候父亲却强迫我背《鉴略》,要求背会之后才能去看戏,因此我当时背《鉴略》是被父亲逼着去背书的,而且没有理解《鉴略》的意思,因此只记得前四句。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的做法,我当时原本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戏,但是父亲全然不顾我的感受,要去我背会《鉴略》之后才能去。好不容易我背会了,再去看戏,已经没有了兴致。因此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存在无知,他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故答案为:⑴鲁迅;《朝花夕拾》
⑵ 因为作者是被父亲逼着去背书的,而且没有理解《鉴略》的意思。
⑶ 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存在无知,他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鲁迅的作品学生应该有较多的储备,无论是散文、小说、杂文及诗歌,都应该多读多记,以备不时之需。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关键句子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评价人物行为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再根据与人物相关的情节或者事件评价人物。
10.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选段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__ 》中的《________》一文。 (2)结合原文,说说“我”为什么会离开仙台? (3)“我”为什么把丢失讲义说成是“不幸”呢? 【答案】 (1)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