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
宝宝受到意外伤害,如何应急处理?
自从宝宝会翻身、会走路以后,就有不少的妈妈来咨询:宝宝不小心掉下床了怎么办?不小心意外受伤了怎么办?相信不少的家长都经历过宝宝摔床、摔跤后的那份心疼和懊悔。但是当宝宝发生这样的情况时,家长第一时间都不清楚要做些什么。今天的就为大家分享:宝宝发生意外伤害时的应急处理。
当孩子发生紧急情况,急救当中的决定因素,在孩子成功护理、救治、转送医院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最最关键的不是医生的处理,而是家长的镇定。
在有突发状况的时候,无论是小宝宝还是大孩子,父母作为监护人就是孩子有力的保护伞、坚实的靠山,孩子心理有了依偎,就会表现得更为镇静,对医生的治疗也能提供极大地方便。
“镇定”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有什么方法能让你碰到紧急情况的时候镇定下来呢?这里介绍几个办法:
1.深吸一口气,用三倍的时间慢慢呼出气息;
2.快速握拳,用三倍的时间缓慢放松拳头。
只要重复三遍,注意力很快就会转移,情绪很快就会镇定下来,你镇定的样子会感染孩子的情绪,父母给孩子这种心理安全的寄托,孩子就会更加镇定。
镇定下来后,才能更加稳妥的进行接下来的外伤处理操作。 1、家庭常用外用药物
家用药箱中应该配备的外科用品:剪刀、镊子、消毒用品(碘伏或爱尔碘)、棉签、外用药膏、无菌手套、胶带敷贴、纱布、绷带。
常用的消毒和杀菌剂:重点介绍一下医用酒精和碘伏,医用酒精不适合用于孩子身上,特别是不满五六岁的孩子。成人用医用酒精是没有问题的,普通的外伤,擦伤、换药过程,都可以用医用酒精。切记:一岁以下孩子绝对禁用医用酒精消毒,在医院可控制的情况下,医生视情况使用酒精是允许的。对家庭用药来讲,碘伏是绝对安全
的,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用,而且对粘膜和皮肤的刺激很小,就算是开放性伤口、伴有渗血的情况下,碘伏用在皮肤和创口上也不会引起太严重的刺激。
常用外科药膏:
百多邦,金霉素眼膏,红霉素眼膏。这三种属于抗菌素软膏;氧化锌软膏起到收敛伤口周围皮肤红肿的作用;炉甘石洗剂可以减轻伤口愈合后的瘙痒感。以上这几种是常用的外科药膏。其中家庭必备的,推荐金霉素、百多邦。
2、如何消毒呢?
打开消毒药水后,用棉签蘸取适量药水,消毒的过程就是围绕伤口,以伤口为中心,由大的外圈范围,逐渐向中心螺旋式、一层一层重叠向内消毒。
消毒过程有3个要点:
1.宁大勿小。消毒的时候宁可范围大一些;
2.由外向内。消毒的时候从大范围逐渐向伤口中心消毒;
3.叠瓦样。消毒的时候必须一层一层重叠的、螺旋式的消毒。
每次消毒可以进行二到三次重复,以确保消毒彻底。消毒完马上进行包扎,用创可贴或无菌纱布、胶贴,都可以的。
3、如果有伤口,该怎么包扎呢?对于普通的伤口,只要包扎能够隔绝空气和污染,就能达到外科对急救现场的包扎要求。
正确的包扎就是利用绷带、纱布垫等各种工具对伤口进行适当的压迫以及固定。怎么算适当的压迫呢?一根手指刚好不能塞入捆绑的纱布垫里。通常情况下,如果达到这种压迫程度,就比较牢固了。
对于急救现场以及家庭的包扎要求来讲,美观并不是包扎要求第一目的,第一目的是压迫止血和稳妥的包扎固定。所以在家里的时候,切记不要把伤口包扎的过于美观,因为包扎完肯定要送到医院,医生要把包扎好的纱布绷带拆开,观察伤口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所以家庭发生意外的时候,适当压迫和牢固包扎才是最为关键的。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包扎呢:
通常情况下,皮肤挫裂伤伴有出血、关节肌肉扭伤、撕裂伤、骨折都必须要包扎。常见的是手部和腿部的骨折和外伤。如果只是皮肤的破损出血,只要用绷带一圈一圈的扎好,如果是骨折,利用现场可以利用的一切比较坚固的物体进行包扎。
正确包扎有三个指征:
能够压迫止血,伤口不再出血就是有效包扎;伤口的远端,比如手指端、脚趾端的甲床,也就是指甲盖的下方,仍然是红色的、红润的,说明肢体末端的血运是良好的;包扎时间长一点,如果出现肢体的麻木感,那么说明可能包扎过紧了,长时间的包扎不应该引起肢体远端的麻木感。
即使是包扎,也是有一定的副反应的,常见的就是过敏。过敏的红肿皮肤区域和贴胶布的区域是一致的。这一类皮肤反应通常情况下只要用一些止痒的润肤露、药膏或者氧化锌、炉甘石洗剂,过两三天就自愈了。
头部外伤的处理
头部外伤是小儿外科急诊科里面最常见的一种外伤形式,基本上每天都有三五个孩子因为头部摔伤了、皮肤裂开了要进行清创缝合。
当孩子遭受头部外伤以后,首先要确认的就是孩子的神智情况,也就是精神状态,第二个要确认的就是孩子的生命体征,神智情况就是你跟他交谈,安抚,他会不会有反应,会不会对你的指令做出一定的反应。如果有反应,说明孩子的生命体征目前还是稳定的,如果孩子是嗜睡没有反应的状态,就需要触摸颈动脉来确定他的心脏是否停跳。
在家里的时候,如果有外科的药箱或急救药箱,立马用干净的棉球纱布压迫止血,同时着手准备一些简单的消毒药品,用碘伏棉签立刻对伤口部位进行消毒,消毒完后妥善包扎,尽快送往医院,让医生来判断孩子的病情。
通常从医院返回后,医生会交代继续观察,90%的头部外伤孩子是没有生命危险的,需要观察的重点内容就是喷射性呕吐、头疼。如果孩子会讲话,而且表达的比较清楚,要反复的问他有没有头疼,还要观察孩子的意识和精神状态。
假设孩子反复呕吐,而且这种呕吐很像消防栓里的水,非常有力的喷射出来,那就要高度警剔,同时如果孩子告诉你头很疼,精神也比较萎靡,平常爱玩的玩具也都不爱玩了,这个时候就有必要送到医院住院观察。
喷射性呕吐、头疼、意识、精神状态,只要这四项内容里有任何一项出现相应的改变,就要立刻送到医院去。
对于头部外伤缝合的伤口情况来讲,绝大多数孩子都会终身留下疤痕,差别就是看孩子的体质,通常情况下孩子没有疤痕体质,长大后这个疤痕会只留下一条线,一米或者两米开外就不会很明显了;如果孩子是疤痕体质,疤痕增生,就会特别明显,无论站的多远,可能都能注意到脸上的疤痕,这属于少数情况。多数孩子因为细胞比较年轻,所以愈合能力还是很强的,留下的疤痕不像我们成人,成人如果是在脸上或者额头摔伤以后缝合,有了一个疤,这个疤肯定是要比孩子明显的。
拉伤、扭伤
五六岁的孩子奔跑掌握得比较良好了,但是由于身体平衡性不够好,常见的还有拉伤跟扭伤,拉伤跟扭伤算小问题,只要正确的进行外敷和休息就能达到自主痊愈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早期要进行冷敷,受伤后48到72小时之内,用稍微比较凉的毛巾对扭伤的关节或者肌肉进行冷敷,这样可以迅速收缩毛细血管,对肿胀进行控制,同时较冰凉的温度也会减轻疼痛感。
后期到了72小时以后,由于肿胀感、疼痛已经消失,就可以进行热敷了。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扭伤关节淤血的充分消散。
一般情况下每天进行2到3次的冷敷或者是热敷,每次10到15分钟。
对于扭伤比较严重的关节,比如说孩子在奔跑中不慎扭伤了脚,那他肯定不会愿意再继续进行步行、奔跑这些活动,在家里的时候可以固定好踝部、尽量抬起下肢,平卧在床上充分的休息。
虫、兽咬伤
现在养猫养狗的家庭很多,被宠物咬伤的情况也慢慢多起来,还有外出游玩被蜜蜂蜇伤、被蛇咬伤也时有发生。虫、兽咬伤归结为四个字:冲、扎、放、送:
“冲”就是用自来水,不用担心自来水里面的细菌,用流动的自来水进行冲洗,由上往下冲洗,让流水从伤口的上方向下流,冲洗要达到十分钟;
“扎”是在伤口的上方,靠近躯干的地方进行捆扎。捆扎可以起到减少出血、减少毒液对血液以及全身的扩散的作用;
“放”就是要注意捆扎10分钟就要放开3分钟。捆扎的最长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所以一定要记住第三步放是很关键的,因为捆扎太久,肢体的远端,也就是手指或者脚趾会容易缺血,皮肤会变黑或者变紫;
“送”就是在捆扎跟放松的过程当中要立即送往医院,对患儿进行抗病毒血清的注射以及清创治疗。
平常一定要留意本市区急救中心挂靠的医院,因为只有市区急救中心挂靠的医院才会有抗病毒血清,普通的民营医院、社区卫生院、一些没有挂靠急救中心的大型的三甲医院,可能就没有抗病毒血清,如果你知道挂靠医院就可以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很快的到达并及时得到抗病毒血清的注射。有一些少见的毒蛇、毒虫咬伤,可能还要再往省一级的急救中心运送才有可能找到相应的抗毒蛇血清、抗虫毒液血清。
异物进入人体
异物进入人体自然腔道怎么处理呢?
沙粒进入眼睛要用清水冲洗,或者有眼药水的话及时滴眼药水,液体利用浮力可以把沙粒冲出眼睛。
如果是昆虫爬入耳朵,这个时候用食用油就可以了,食物油滴到耳道,浮力会把昆虫顶出耳道。
吞食了硬币或者是其他的一些金属异物,及时就医进行腹部X线射线,确定异物是什么。通常情况下一元以下的硬币都会被排出体外,最常见的是5毛、1毛的硬币,这两种硬币排出体外是绝对没问题的,一元钱的硬币有时候可以自行排出体外,偶尔会卡在孩子的肛门口。治疗方式通常是吃一些容易消化的东西,比如说石蜡油、粗纤维的青菜、粗粮食物等促进肠道的蠕动,帮孩子排出体外。
在没有确定异物排出体外的日子里,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反复的腹胀、呕吐、喊肚子疼,如果有三项里面的任何一项,都必须送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与观察,因为有可能异物导致了肠梗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