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方法
一、鉴赏手法 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 )、议论 。
(三)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修辞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
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4、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说话时有意将事实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夸张。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 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 这首诗四联八句, 句句皆对仗, 对得圆浑自然, 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0、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如于谦的《石灰吟》。
11、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将视觉中的“红杏”与听觉和视觉中的蜂蝶在花丛中起舞,嗡嗡嘤嘤的声音沟通了,因此,用“闹”将春天的景物写活了。这里将视觉与听觉沟通的情景。
12、双关: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
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如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3、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
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①点化前人语句:
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
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
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
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14、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15、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 “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中的“东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兼及“明月”和“关”。
16、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 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
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 ——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①凝炼美。②简远美。③含蓄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