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亮为自己安排的午餐食谱中,较合理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熟石灰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呈碱性 B.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C.铁粉可做食品保鲜剂﹣﹣铁粉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 D.金刚石能裁玻璃﹣﹣金刚石是硬度最大的金属 13.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 )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2 14.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化学与技术 用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制成人造卫星天线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分子图像 C. 化学与医药 用生石灰做补钙剂 用干冰作血液制品冷藏运输的致冷剂 A.A B.B C.C D.D 15.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化学与能源 氢能源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能源 可燃冰将成为未来新能源 D. 化学与生产 用硫酸钠配制波尔多液 用铁矿石、焦炭和石灰石炼铁 ”和“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a1℃时析出的溶质质量相同 B.甲和乙的溶解度不相等
C.a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a2℃,甲的质量分数大
D.a2℃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130g不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
16.根据题目信息: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7.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物质。
⑴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可生产碳酸饮料。在一定量的水中要溶解更多的二氧化碳,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_______色,其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
18.空气的成分中,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_____;地壳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三、简答题
19.如下图所示是测定植物的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
A瓶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瓶中的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瓶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西大附中初三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开展了下列实验:取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通过pH计(测pH的仪器)每隔几分钟测一次pH,测得的结果如下表: 测定时间 雨水样品的pH 5:05 4.95 5:10 4.94 5:15 4.92 5:20 4.88 5:25 4.86 5:30 4.85 (1)该雨水__________(填“是”或者“不是”)酸雨。 (2)导致正常雨水呈酸性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测定期间雨水的酸性逐渐__________(填“增强”或者“减弱”)。 (4)乙醇作燃料可一定程度缓解酸雨污染,请写出乙醇燃烧的方程式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1.
【提出问题1】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 ,并不断振荡。 实验现象 有 产生。 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提出问题2】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1)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2)氯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实验现象 有 产生。 实验结论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碳酸钠。 说明原溶液中 。 。 【实验结论】该氢氧化钠溶液 (填“部分”或“全部”)变质。 【反思与评价】
(1)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保存氢氧化钠的方法是 。
(3)在上述【实验探究2】中,小明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你认为该方案 (填“可行”或“不可行”)。 五、流程题
22.鉴别稀盐酸、稀硫酸、Ba(OH)2溶液、Na2CO3溶液和NaCl溶液五瓶无标签的溶液时,将它们随意编号为A、B、C、D、E后进行如下实验:
(1)根据以上实验过程,确定C溶液是_____,B、E混合时的现象为_____;
(2)鉴别后把所有物质混合倒入同一烧杯中,发现混合物呈浑浊状,过滤后,滤液呈红色。说明滤液呈_____性,则滤渣的成分是_____;
(3)为了防止滤液污染环境,向滤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时,发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综合以上实验过程判断,加入Na2CO3溶液前,滤液中含有的溶质除石蕊外,一定还有_____。 六、计算题
23.现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20g,将它们溶于水制成溶液,然后慢慢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钡溶液至沉淀不再产生为止,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19.7g.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Ba(OH)2═BaCO3↓+2NaOH.计算: (1)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_____; (2)20g混合物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_____.
24.现有 20g 纯碱样品(含有少量氯化钠),放入烧杯中加入 100g 稀盐酸后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溶液总质量为 113.4g。试计算: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g;
(2)纯碱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_____。(提示:Na2CO3+2HCl==2NaCl+H2O+CO2↑) 七、探究题
2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过氧化氢分解除了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还可以用氧化铁、氧化铜等作为催化剂,于是他们开展了以下探究: (探究(一))氧化铁能否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解释与结论 项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 结论 实 验 一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氧化铁是过氧化氢向盛有5mL5%分解的催化剂 ②_____ 氧化铁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①_____ 实 验 二 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氧化铁,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交流与反思)小岑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得出表内的结论,他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实验操作: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探究反应前后氧化铁的③_____是否改变。第二方面的实验操作是利用“实验二”反应后试管内的固体剩余物继续实验,其目的是探究反应前后氧化铁的④_____是否改变。
(探究(二))为了探究不同的催化剂对过氧化氢的催化效率,兴趣小组继续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编号 实验药品 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0.5g二氧化锰 5mL10%的过氧化氢溶液,0.5g氧化铁 5mL10%的过氧化氢溶液,0.5g氧化铜 收集10mL氧气的时间(s) 30 1 2 60 3 (交流与反思) 20 (1)探究(二)与探究(一)实验方法相同,均属于⑤_____法; (2)写出实验1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⑥_____;
(3)如图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依次为:a→⑦_____→⑧_____→d(填接口字母);
(4)小茜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三者中氧化铜的催化效率最高,但是小诗却认为该结论并不可靠,理由是⑨_____;同学们根据小诗的建议重新设计并进行了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D D A D D C D B B D C A D 二、填空题 16.2Al3+ +3 Al2O3
17.(1)增大压强 降低温度 (2)红 H2O+CO2 =H2CO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