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8 0:13:1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讲,社会之有“贵族”,有为不幸者呐喊的幸运者,实为社稷之福,兆民之庆。(具体分析贵族对于一个社会的意义:为不幸者呐喊)

⑤古今中外,但凡尚有活力的社会都能看到这种情况:如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出身贵胃之家而甘为平等理想受苦赴难;如狄更斯笔下的查理·达奈与雨果笔下的朗特纳克侯爵,政治态度截然相反但都对受苦百姓有深切的博爱之心;痛斥传统的虚无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公爵和珍爱传统的保守主义者列·托尔斯泰伯爵,主张虽殊而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如一,出身类同而道德文章的浩然正气更似。在我国,清末出身官宦之家而为共和民主奋斗、民国时出身富贵之门而投身工农革命者,更是史不绝书。这些先贤,无论其“主义”如何,都已超脱了既得利益的藩篱,表现了一种高贵的精神,也就是柏拉图意义上的贵族精神,它是一个社会的精神脊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从外中角度举例论证,并引出“贵族精神”这一概念) ⑥然而也有另一种情况:一些人以新贵自居,自诩高人一等而耻与齐民为伍,其主张却只以既得利益为转移:贫寒时便“激进”,一富贵即“保守”;当“知识分子”,便一味抱怨“脑体倒挂”(本文并非为“倒挂”辩护),当城里人,便只知阻止农民进城;被人整时呼天抢地,而整人之时声色俱厉;有道是买者但怨价昂而卖者只嫌价低,股市里暴赚一笔,便欢呼改革形势一片大好,一旦被套,又发现旧体制不应全盘否定??这就是人们经常讲的“精神贵族”,自以为高贵,实际却很浅薄。(以“然而”转折到对“精神贵族”的论述,第一段只是具体现象的列举,而这里是带有普遍性表现的论述)

⑦当然,对此应以平常心宽容视之。?一个正常社会里阿Q有其存在的权利,但正常的社会里不能只有阿Q,尤其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总会是利益格局调整的时代,是最需要公正的时代。即使不谈什么“人文精神”的大道理,仅从社会运作功能来说,一个只有被窃者才反对盗窃的社会必然是盗窃横行的乱世。避免这类乱世自然首先要靠法治,但如果只有被窃者才关心立法,这法如何立得起来?因此至少在这个意义上,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中培养起一种超越既得利益,捍卫社会正义的高贵品质,应当是十分重要的。(先以“当然”转折,主张以平常心宽容那些“精神贵族”,显示出论述的辩证性;又用“但”再转折,强调出作者的观点: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中培养起一种超越既得利益,捍卫社会正义的高贵品质,应当是十分重要的。)

⑧当然,贵族精神不等于贵族制度—一种赋予少数人以特权的、可恶的过时制度,但在中外历史上,最早抨击贵族(应当说是寡头)制度的那些时代先觉者往往不正是贵族阶层中人吗?看来真正的“贵族精神”,倒是实现消灭贵族(寡头)制度的斗争所不可缺少的呢!(又以“当然”转折,区别“贵族精神”和“贵族制度”两个概念,并指出真正的贵族精神是实现消灭贵族制度的斗争所不可缺少的,其实也就是再一次突出“贵族精神”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

(有删改) 1.根据要求填写拼音或汉字。(2分)

(1)xuàn( )富 (2)贵胄( ) .

第9页(共19页)

答案:炫 zhou

2.第②段从 和 两方面阐述了当今社会还缺少真正的贵族。(2分) 答案:物质 精神

3.对第④段的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要求公正的待遇,是应该加以提倡的。 B.对别人的不幸漠不关心的社会,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社会。 C.“贵族”和“不幸者”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D.不幸者敢于站出来呐喊是一个社会具有公平公正的表现。 答案:B

4.第⑤段论证很有特色,请做简要分析(3分)

答案:第⑤段从多角度、多侧面列举实例:有古代的例子,如:“清末出身官宦之家而为共和民主奋斗”的志士;有现代的例子,如“民国时出身富贵之门而投身工农革命者”;有中国的例子,如上两例;有外国的例子,如出身贵胄之家而甘为平等理想受苦赴难的俄国十二月党人;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十二月党人”;有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如狄更斯笔下的查理·达奈与雨果笔下的朗特纳克侯爵;有政见一致,共同反抗黑暗社会的例子;有主张不同,却抨击社会黑暗如一的例子,如鲁泡特金公爵和列·托尔斯泰伯爵。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贵族精神。

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浅薄不是罪过,从既得利益出发也属人之常情

②而阿Q“革命”成功之后会怎样?那恐怕就不仅可笑而已了 ③但是,不是贵族并不可耻,假充贵族却至少有些可笑 ④这不禁令人想起那自以为与赵太爷同宗的阿Q

⑤要求人人具有贵族精神更无异于重演“道德净化”的历史悲剧 A.④②③①⑤ B.①⑤④③② C.①⑤③④② D.④①③②⑤ 答案:C

6.请从所学课文中再举一个能够体现作者所说“贵族精神”的例子并简要分析。(4分)

答案:例子要出自课文1分;作者或人物要符合贵族精神1分;要有分析1分;语言1分。

第10页(共19页)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9分)

上海的另一面

①是报道的错误或是自己的幻想,提到上海便是纸醉金迷一片浮华世界,似乎所有浮世的欲望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如影随形。也听人说上海购物商场奇多奇大,国际名牌林立,醒目精品琳琅华美且气派光鲜,崭新建筑与装潢样式极力仿造欧洲与美国,只可惜洋里洋气中又混杂着做作的古典情调,精致优雅处也仍不够到位。究竟这番装饰纯粹是上海人自己的品味和迷恋,还是面对旅游的媚俗需要呢?

②如何让新旧交遇而别有韵味又不失亲和沉稳?把新时代的精神和旧历史的沉淀融汇成一体是门大学问。假若不停地拆旧迎新,换了一个全新面目的城市,上海是否仍然还是上海? ③幸好我们去了土山湾博物馆。

④土山湾,有个土字的土气名字,实在而朴素,一看就很喜欢。意外地发现竟是一个孤儿院,1864年由天主教耶稣会建造,原名徐家汇孤儿院,原意是为了解决孤儿谋生技能而开设的土山湾艺工场。博物馆里展示徐家汇形成的历史和明末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徐光启,复旦大学的创建者马相伯等人的功绩,图文并茂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孤儿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情景,包括当时的画工坊、玻璃工坊、五金工坊、印刷工坊、木刻工坊等等。全面展现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画面,有丰富的实物与史料。可惜时间不足,无法从土山湾老人们在电子视频中的口述历史获知更多当时的情况。临走之前,我在展馆外边买了一本最新出版的《土山湾》,并盖上两枚纪念印章。

⑤行李因作家赠书其实早已超重,忍不住又买书,因为进门那一座令我惊叹不已的“镇馆之宝”。这座曾经参加过3届世博会,其中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和配套展出的木雕宝塔获得最高甲等大奖的中国牌楼,制作者是土山湾艺工厂的艺术家,他们运用中国传统的斗拱技术,雕刻三国故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出现最多的人物是关公。对着牌楼,想象那些年轻的艺术家,弯着身子,一刀一刀地雕和刻,那么精微和细致,对艺术若非有特别的深情,绝对不会愿意把时间专心一意地用在精细的雕刻创作上。

⑥他们在时间里雕刻时间,用过去的时间换来今天的时间,甚至未来的时间。艺术家不在了,可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精神在时间里留下来了。

⑦土山湾艺术家,也即是来学艺的孤儿们,在那个时常有人饿死的年代,土山湾艺工场收留他们,教导他们各种手艺,希望他们未来可以自食其力,这里是宗教的,也是艺术的,更是温馨的。老师传授西方宗教教义,也灌输西方文化艺术,至于师长们的为人处世方式,孤儿们耳濡目染,即是另一种无形的说法。展厅里各种精致典雅的艺术品,展示出这里曾经是一个圆梦的工厂,默默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周湘、徐泳清、张聿光、潘克恭、徐宝庆、张充仁等,孤儿亦有机会成大师,当年创建土山湾孤儿院的天主教会的传教士们功不可没。诸多新工艺如彩绘玻璃、印刷技术等都发源于此,艺工厂也被称为“中

第11页(共19页)

国西洋画的摇篮”,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经在此任教。

⑧见到上海返朴归真的另一面,见到中西文化交融得如此和谐自然美丽典雅,叫我想起一个外国的历史学家曾经向中国人提出的忠告:“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吸引旅人游客前来的特殊诱惑。城市在更新,倘若让中国文化的内涵生锈腐烂,甚至毫不珍惜地一刀切除,失去上海原有的风貌以后,上海的独特魅力便会消逝无踪了。 ⑨ 旅人要看欧洲,自然会到欧洲去,绝对不会选择飞来上海。再如何“打造”,上海也不该成为一个“欧洲城市”。都说上海“洋气”,这一回,却是“土气”的东西深深吸引了我,并且提醒我:上海,永远是中国的上海。 (有删改)

整体分析:

从标题出发,“上海的另一面”,意味着文章会讲到上海的“这一面”和“另一面”,而以“另一面”为重点。

再读文章,第①段讲到上海的“浮世欲望”和“洋气与做作”,应属于上海的“这一面”。作者以问句“究竟这番装饰纯粹是上海人自己的品味和迷恋,还是面对旅游的媚俗需要呢?”来表达自己的否定和担忧,并引出第②段作者对“新时代的精神和旧历史的沉淀融汇”的思考,并引出第③段的“幸好我们去了土山湾博物馆”。一个“幸好”,表达出作者的欣喜与欣慰,也告诉了读者下文要讲的“土山湾博物馆”就是“上海的另一面”的代表。

④—⑦段是对作者参观土山湾博物馆的具体叙写。

第⑧段第一句“见到上海返朴归真的另一面”既呼应了标题,也总结了上文的叙述,从而开始作者的议论。作者引用西方历史学家的话,提出“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吸引旅人游客前来的特殊诱惑”的观点。

最后一段,作者再次表达了自己对上海的“土气”的赞美。

7.第①段“如影随形”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答案:浮世的欲望很多,在城市风貌和人们的生活中随处显现。 8.简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以“幸好”照应第一段对上海的光鲜洋气、精致优雅背后的仿造和做作的担忧,引出下文对土山湾博物馆的介绍和对“上海另一面”的议论;强调了作者参观土山博物馆后有了“上海是保存了历史传承的上海”的答案后的庆幸、欣喜之情。

9.第⑤段画线句子描写生动,议论深刻,试加以赏析。(3分)

第12页(共19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0yvq3haax6et871e27y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