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4-2015学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咏物诗四首 同步练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10:43:3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4-2015学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咏物诗四首 同步练习

我夯基 我达标 1.诗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何树何山著子规? (2)若欲满盘堆马乳,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花开时节动京城。 (4)_________________,直待凌云始道高。 2.词语解释:

(1)杜宇:_________________ (2)龙须:_________________ (3)国色:_________________ (4)时人: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此题考查诗文默写,需注意文字书写正确,如“魄”“凌”等字。 答案:(1)若教恨魄皆能化 (2)莫辞添竹引龙须 (3)唯有牡丹真国色 (4)时人不识凌云木

2.解析:对“杜宇”一词的解释要注意说出其典故的内容。“龙须”要指出其比喻义。 答案:(1)即子规,就是杜鹃鸟,因啼声悲切,又称怨鸟。杜宇是周时蜀国国王,号望帝,后来被迫逊位,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啼声悲哀。蜀人称这种鸟为杜宇,以表示对他的纪念。 (2)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3)一国中姿容中最美的女子。 (4)指时俗的人。 3.填空: (1)《子规》这首诗歌的主题是 。

(2)这首诗除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外,还从侧面说明

了一个道理: (3)《小松》这首诗歌的主题是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需注意诗中借物言志的特点,说明借什么物,言什么志。 答案:(1)借吟咏子规,表达对历代蒙受冤屈,含冤而死的人深深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2)丰收的果实是必须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这首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借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讽喻时人目光短浅,暗含诗人身世之慨。 4.从整体构思看,《小松》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解析:本诗是用小松比喻自己,用小松的遭遇影射自己的遭遇,从而批判那些不识人才,目光短浅的人。

答案: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子规》《葡萄》和《赏牡丹》三首诗,完成5—8题。

- 1 -

5.顾况“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一联,俗中见奇,翻出新意,说说此句“新”在何处。

6.咏物诗往往托物寄情或托物言理,试分析《子规》《葡萄》各寄寓诗人怎样的情志?说明什么道理?

7.请分析《赏牡丹》中的“真国色”用字炼意的妙处所在。

8.《赏牡丹》用一半的篇幅先写芍药和荷花,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解析:本题回答要结合诗中所用典故的真正含意,及作者在此诗中的不同用意。

答案:此篇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这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由自然及社会,写出人世的不平,表达诗人愤世嫉俗之意,显得新奇感人,寓意深刻。

6.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要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去理解诗人寄寓在物上的情感。 答案:《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愤懑、有讽刺、有无奈,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葡萄》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面对前途迷茫,一切都要随着命运的安排而沉浮的人生,诗人谨慎小心,意在借此诗委婉表达自己希望被在位之人大力援引的恳切心情,并以此与相同处境的朋友张署共勉。当然,此诗还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丰收的果实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7.解析:对诗句的赏析要结合诗句的情感意义,此处的“真国色”表现的是诗人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答案:“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加强语气,使牡丹的神韵毕现雍容华贵,艳压群芳,如此高的评价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顺势引出末句。

8.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常用表现手法,此处是用芍药和荷花衬托牡丹的不同之处。

答案:衬托,诗人将芍药和芙蕖这两种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衬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

(二)阅读下面四首诗,完成9—12题。

子 规 吴 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张籍水部:长庆二年(822),张籍由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张籍怜才惜士,喜奖掖后进。此诗是诗人在应试不久前献给张籍的。

清平调 李 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2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注:唐朝开元年中,禁宮中初种牡丹,适逢沉香亭前牡丹盛开,唐玄宗与杨贵妃乘夜游赏,李龟年手执檀版将要唱歌时,玄宗说:“赏名花,对爱妃,焉用旧乐词为?”诏来翰林学士李白赋诗助兴,并命李白进《清平调》三章,李白援笔赋之。这是第一章。

青 松 陈 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注:《青松》选自陈毅的《冬夜杂咏》(《冬夜杂咏》是一组借物咏怀诗,它包括《青松》《红梅》《秋菊》等篇,是通过对这些抗暴耐寒花木的歌颂,赞美建国初期,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9.阅读吴融的《子规》,回答问题: (1)“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运用_____________手法,突出了子规(杜鹃鸟)_____________的悲惨命运。

(2)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诗,从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看,反映了他_____________心情。

(3)从全诗来看,开头两句“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起到什么作用?试分析之。 (4)翻译: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10.阅读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回答问题: (1)解释:舅姑:_____________

(2)翻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3)赏析“入时无”的含意。

(4)分析这首诗歌的主题。

11.阅读李白的《清平调》,回答问题:

(1)翻译: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2)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3)全诗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歌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 12.阅读陈毅的《青松》,回答问题: (1)解释:高洁: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

(3)分析这首诗歌的主题。

(4)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9.解析:对举是并列的两个事物,互相称托。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抒发诗人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 答案:(1)对举 孤身飘荡、哀告无门 (2)咏物 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

- 3 -

(3)铺垫,这首诗歌吟咏子规,从子规的传说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故事,为下面抒发失意痛苦心情作铺垫,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4)雨昏风冷,子规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子规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 10.解析:联系注和诗眼“入时无”思考主题。 答案:(1)公婆。

(2)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3)“入时无”三字为全诗的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寓意自明:诗人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4)唐代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11.解析: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全诗以牡丹的艳丽比喻杨贵妃的花容月貌。联系注解,玄宗说:“赏名花,对爱妃,焉用旧乐词为?”得出主题。 答案:(1)(贵妃)倾国倾城的花容玉貌,一定是天女落下凡。群玉山头,人面亦真亦幻,瑶台相逢,皎洁的月色下,倩影亦娇亦俏。

(2)云、花、风、露、玉山、瑶台、月色。素净、淡雅。 (3)比喻

(4)借赞美牡丹来赞美杨贵妃的艳丽美貌。

12.解析: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的问句形式。这是一首咏物诗,联系注解,重点分析出其抒怀。 答案:(1)这里指青松抗暴耐寒、傲然挺直的高风亮节。 (2)设问。

(3)通过那承受大雪压迫,又傲然挺直起来的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表达建国初期,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的精神。

(4)此诗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语言可谓冷峻浅白,画面却鲜明生动,字少句短,颇见青松风骨;作者用斩钉截铁的词语表达含蓄蕴藉的内容:松的精神、力量、品性从与风雪的暴虐抗争与青松的冷峻峭拔的形象中体现出来,表达了作者的人格和胸怀,也表达了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语言运用

13.(2006江西高考,23)下面是一段学生习作,画线处是否需要修改?请先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然后选三处加以修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旧社会,大汉族主义思想A流毒甚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B受到歧视。那里的C人民病了,得不到D应有的治疗,巫婆神汉横行村寨,病人苦不堪言。解放后,人民政府医疗队来到少数民族地区,帮助他们E改善医疗设施,F学习医疗技术。 错误之处有:( )、( )、( )、( ) 改正:( )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 )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 )处改为_______________。

解析:A跟“流毒”搭配的是“甚广”,不能是“甚多”;C人民是种概念,这里应用“人”表意才准确;E设施涉及技术,条件等,应该用 “改进”;F由于少数民族医疗技术比较落后,人民政府去帮助他们的是“提高”,不是“学习”。

答案:必须改之处为:A、C、E、F。改正:A可改为“甚广”;C可改为“人”;E可改为“改进”;F可改为“提高”。

- 4 -

2014-2015学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咏物诗四首 同步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100f498h999g5m14bx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