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铝通常被用于制作电线,这是利用了它的 性和 性 (2)工业上利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其原理是在高温下用铝将氧化铁中的铁置换出来。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中国高铁制造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福建是全国第一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高铁建设需要大量的钢铁,高炉炼铁的主要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为了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填序号)
①将铝、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②将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硫酸铜溶液中
③将铜、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溶液中 ④将铜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硝酸银溶液中
(5)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13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都能导电,所以能导电的单质一定是金属 B.经测定只含磷元素的物质,一定不可能是合金 C.金属单质的硬度一定比非金属单质的硬度大 D.常温下金属都是固态的,非金属全部是气态或固态的
【分析】A、石墨也可以导电;B、合金中必须含有金属单质;C、根据有的金属硬度小,有的非金属硬度大考虑;D、汞常温下是液态. 【解答】解:A、石墨也可以导电,属于非金属单质,故A错;
B、合金中必须含有金属单质,所以只含磷元素的物质,一定不可能是合金,故B正确;
C、有的金属硬度小,例如汞,有的非金属硬度大例如金刚石,故C错; D、汞常温下是液态,故D错。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金属的特点,非金属的性质和状态. 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14
A.图①中铝片上有划痕
B.图②中的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C.图③中的蜡烛逐渐熄灭 D.图④中冷却后的粗铜丝b端略上升
【分析】根据合金和铜的性质、铁、蜡烛燃烧的条件解题即可;
【解答】解:A.因为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单一金属的硬度大,故用硬铝片和铝片互划,铝片上会有划痕,是正确的;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错误;
C.随着燃烧的进行,装置中的氧气不断的减少,从而导致燃烧现象的消失,是正确的;
D.因为铜在高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故a端质量增加,b端上升,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铁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燃烧。
3.小徐在做完氧气的制取和金属氧化物还原实验后,将完全反应后得到的固体
15
全部倒入装有水的废液缸中,并对浊液成分进行分析。将浊液过滤,取无色滤液,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将滤渣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固体质量不变,再往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仍有固体残留且所得溶液为蓝色。根据该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最后剩余固体是二氧化锰 B.制取氧气所用固体是氯酸钾
C.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硝酸,沉淀质量不变 D.滤渣中一定有铜,因此还原氧化铜的还原剂是CO
【分析】无色滤液加入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所以滤液中含有氯离子,制取氧气的物质是氯酸钾,生成了氯化钾,滤渣灼烧固体质量不变,滤渣中不含有碳,在充分灼烧后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仍有固体残留且所得溶液为蓝色,所以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铜。
【解答】解:A、二氧化锰常温下不能和酸反应,A正确;
B、完全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氯化银,所以滤液这含有氯离子,由制取氧气的药品可知,制取氧气所用固体是氯酸钾,故B正确;
C、由于白色沉淀是氯化银,不溶于稀硝酸也不和硝酸反应,所以沉淀质量不变,C正确;
D、滤渣中一定有铜,因此还原氧化铜的还原剂可能是一氧化碳,D错误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