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评述作品
我在多年的教学和与同学科老师的讨论中会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在上课的第四个环节——评述作品时不知道如何表达,或是只谈一下色彩很漂亮,再就无话可说,如果是作公开课之类的活动,学生在最后还会加些让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锻炼了动手能力之类的套话。这样就与美术课本身关联不大,没有突出美术课的学科特点,面对一幅美术作品,该如何欣赏评述?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美术评价的作用
课堂美术评价的作用在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在每班树立和发挥板样的力量,身边的板样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因他们看得见,信得过,说服力强。学生在初中阶段好胜心里较强,在板样的激励下,他们能利用课余时间反复修改自己作品中的不足,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学生作品交流自评、互评,许多优秀学生作品影响了一片,也带动了一片。这样,整个教学氛围活跃起来,使群体振奋,共享成功的喜悦。
二、现在课堂美术评价中的误区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堂作业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
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然而在课堂美术评价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误区。具体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放手让学生随意评价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教师片面的认为发展学生个性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创作,心里喜欢什么样的画,什么就是好画,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一味放任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去欣赏而不加以引导。这样很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只有一少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很大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提高。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学生自始至终都没能正确认识什么是好画,那何谈能画出好画呢?因为这种欣赏能力并不是通过自己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 2、对每件作品的评价千篇一律
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对每张画都这么引导,比如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在以后的评价中也象套公式一样重复这些话,千篇一律, 那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其实这正是学生没有真正了解如何评述的条件下的盲目做法。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评述还有什么意
义呢?在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中要找出最为突出的美点,切忌千篇一律。
3、失去了学科教学的特征。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有许多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语文课、政治课或其他课。只是一味地突出美术学科的德育功能,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渲染它的功能,也就失去了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迷失了美术教学的方向。如果一堂美术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诸多能力的培养,就会使美术课走入美术教育的误区。一堂课的美术评述部分被上成了历史课或是看图作文课等。这都忽视了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渲宾夺主,失去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4、“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误区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引导学生“意会”,是必要的。但老师声称“不可言传”,其实大多是“不会言传”。这往往是一些美术教师在无以言表时的一句应急之语,但在美术教学中,如果过多出现这类语句,学生就会模仿,教师的语言表答不但要语汇丰富,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渲染力。这就需要教师大力加强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善于言传。 三、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
1、循循善诱,逐渐引导
学生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的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学生观看美术作品的时候,常常不太细心,草草而过。所以,教师要要求学生认真观看作品,不漏掉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上课时,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1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2画了些什么?3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4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
另外,这种评述方法要从一入学就开始引导,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大致的环节为:(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3)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既能深入地赏析,又能自如地表达欣赏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扣准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