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品 试 卷
22. 鄱阳湖平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粮食单产量低 B. 土地利用以林地力主 C. 耕地分布破碎 D.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23. 2009年和2011年同期鄱阳湖水域面积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泥沙淤积 B. 围湖造田 C. 长江处于枯水期 D. 降水偏少 【答案】22. D 23. D 【解析】
22. 鄱阳湖平原位于我国的东南经济发达地区,随着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非农用地的增多,耕地比例下降,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同时人口增多,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等因素导致了该地商品粮基地地位不断下降,结合选项主要因素为D项。
23. 读图分析可知,两相比2011鄱阳湖水域面积比2009年同期鄱阳湖水域面积变小。鄱阳湖是长江的一个重要淡水湖泊,与长江有互补关系,该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导致湖泊水量变化的。故答案选D项。 纳马夸兰分布在非洲西南部沿海的狭长区域,南北长1000公里,总面积44万平方千米。该地区气候干旱,受冬雨与冷雾影响大,年均降水150毫米,个别地区低至50毫米。该地区广泛分布多肉植物,多肉植物一般有着膨大多汁的茎秆,有的还长有刺。下图是纳马夸兰地区位置图和该区域多肉植物格思龙葵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4. 纳马夸兰地区多雾的原因可能是( ) A. 热带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水汽凝结成雾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B. 热带沙漠地区,晚上空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明显,水汽凝结成雾 C. 沿海有寒流经过,暖湿气候接触寒流,水汽凝结成雾 D. 沿海有暖流经过,带来大量暖湿气流,形成雾气 25. 与纳马夸兰冬季多雨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赤道低气压带 D. 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24. C 25. B 【解析】
24. 本题主要考查雾的成因,主要从水汽、温差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纳马夸兰附近海域有本格拉寒流经过,降温作用较强,因此纳马夸兰夏季多雾,所以C正确。
25. 本题考查大气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纳马夸兰南部地区为主30°S~40°S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交替控制,雨季主要受盛行西风控制。故答案选B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26. 结合下列图文资料,完成相关问题。
“引江济淮”工程是国家重大跨省、跨流域调水工程。该工程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穿越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三大区域,地跨皖豫2省14个市55个县(市、区),输水线路总长1048.68公里。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实现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由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组成。工程初步拟定多年平均引江水量48.99亿立方米,调入淮河水量26.05亿立方米,水运总量约为10430万吨。下图为“引江济淮”工程部分区段线路图。
(1)分析“引江济淮”工程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
(2)从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简述“引江济淮”工程的重要性。 (3)分析“引江济淮”工程对安徽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答案】(1)长江水量丰富;江淮地区总体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长江、淮河支流众多,原有的河道、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湖泊较多,有效减小运河修建的难度 (2)淮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集中,需水量大;该地区水资源总量短缺,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淮河及其支流污染严重,水体自净能力弱 (3)该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淮河及其支流水质的改善,满足了皖北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连接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发展了南北水运,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成本,有利于产业向皖北转移,缩小了安徽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影响工建设的因素、以及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工程条件,主要从水源供应、调水线路,原有基础设施等方面对工程难度和工程量的影响。首先,长江水量丰富,可调水源丰富,其次,江淮地区总体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工程建设难度较小;而且,长江、淮河支流众多,原有的河道、湖泊较多,可以有效减小运河修建的难度 和工程量。
(2)本题主要考查“引江济淮”工程的重要性,主要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和需求量来进行分析。淮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集中,需水量大;但是年降水量较少,水资源总量较为短缺,从而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淮河及其支流污染严重,水体自净能力弱 ,因此“引江济淮”一方面能够缓解淮河流域及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增加淮河水量,增加淮河水体的自净能力。
(3)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调配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主要从缓解水资源紧张、改善水质、促进区域交通的发展、促进产业转移,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淮河及其支流水质的改善,满足了皖北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连接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发展了南北水运,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成本,有利于产业向皖北转移,缩小了安徽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27.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剑麻是一种多年生热带硬质叶纤维作物,喜高温多湿和雨量均匀的高坡环境,耐瘠、耐旱、怕涝,适应性较强。剑麻纤维应用广泛,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下图示意甲国主要地理信息分布及Y半岛等高线分布,图中甲国Y半岛是世界剑麻主要产区。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1)指出甲国主要城市的分布特点并从自然条件简要分析其原因。 (2)分析Y半岛种植剑麻的有利区位条件。
【答案】(1)内陆(高原)多,沿海(平原)少;中南部多,北部少。甲国地处热带,内陆高原海拔高,气候较凉爽,(比沿海低地更适宜居住);南部降水较北部地区多,气候湿润,适合农耕 (2)纬度低,地处热带,全年高温;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升高,受东北信风和暖流的影响,多地形雨,降水量丰富;坡度适宜,排水良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分布以及城市区位因素,影响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分布的特点以及影响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读图分析可知,甲国城市分布为,内陆高原多,沿海平原少;中南部多,北部少;主要从气候角度来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甲国地处热带地区,沿海平原地区气候湿热,内陆高原,由于海拔高,气候较凉爽,比沿海低地更适宜居住;南部降水较北部地区多,气候湿润,适合农耕。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要结合剑麻的生长习性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剑麻喜高温多湿和雨量均匀的高坡环境,该半岛纬度低,地处热带,全年高温,而且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升高,适宜剑麻的生长,而且从纬度上来看,该地受东北信风和暖流的影响,多地形雨,降水量丰富;坡度适宜,排水良好,不易发生洪涝。 28.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冻土是温度下降到O℃或以下时,合有水分的土壤呈冻结状态的一种现象。中国东北部的冻土广泛分布在呼伦贝尔高原、松嫩平原北部、以及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地区。近百年来,东北部地区的冻土南界不断北移,只有处在森林以内的多年冻土,其退移速度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右图为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分布图。
推荐下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