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 -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吐血总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2 22:46: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文化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中。

二、教育的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此外教育还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以及相对独立性等社会属性。

三、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他们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四、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的功能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本体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上帝、神创造的。

赞成者 朱熹

2.生物起源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赞成者: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赞成者:美国教育学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赞成者: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俄国。 六、教育的基本形态

1.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按教育的形式化程度); 2.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按教育的正规程度);

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按教育的实施机构); 4.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5.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七、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知识点比较碎,应该主要是考选择题)

3.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4.现代社会的教育

1

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具体内容:

(1)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C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 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 (2) 教育的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科技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学》、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② 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③ 论教育内容。偏重人事与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④ 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而知新。 (2)孟子的教育思想

坚持“性善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的教育思想

提出“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4)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翟坚持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还重视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突破了儒家六艺的教育范畴。

(5)道家的教育思想

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遵循自然法则,反对儒家礼教。 (6)《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其内容总结如下:

① 教学相长 ② 尊师重道

③ 藏息相辅。正课学习和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④ 豫时孙摩。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2

⑤ 启发诱导 ⑥ 长善救失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学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问答法,亦称“产婆术”。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3)亚里士多德

主要体现在其著作《理想国》之中,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 (4)昆体良

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二)独立形态阶段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教育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其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① “泛智”教育。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 ② 教育适应自然 ③ 班级授课制 ④ 教学原则 (2)卢梭

是坚定的“性善论”,其代表作是《爱弥儿》。

(3)康德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对人进行必要的“管束”和“训导”是实现自由的必要保证。

(4)裴斯泰洛奇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5)洛克 ① 白板说

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观念都是从后天的经验中获得的。 ② 绅士教育论

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出于教育的缘故,由此提出绅士教育论。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详细论述了绅士教育的内容。

(6)斯宾塞

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主张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

是康德的继承者,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

3

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 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② 教育目的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③ 教育性教学原则

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④ 教学四阶段论

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2)杜威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代表,他提出了“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其教育观点概括如下:

① 论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及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还提出“学校即社会”。

② 论教育的目的 坚持“教育无目的论”,

③ “从做中学”

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提出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

(三)20C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1.实验教学

代表人物:梅依曼、拉伊

代表著作:《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兰格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批判教育现象

兴起于20C70S,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四)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考试频率较低,在此不做多余赘述) 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2.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是我国著名的的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3.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4.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5.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6.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4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 -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吐血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1ukq3jglt1is530855j3blzb1bwa600hry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