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评价/评价结果) 泰勒的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目标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注重目标地重要性,其整个课程开发过程都是围绕目标来进行的。 ②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教师是整个过程地核心人物。
(2) 课程内容: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
部分组成。
①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地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地指导性
文件。
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地中心和首要问题。
②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
科展开。
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完整的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五部分组成。
③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权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
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教材的组织方式有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和折衷式组织三种形式。 教材的编排方式有螺旋排列式、直线排列式、过渡式排列方式三种形式。
(3)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①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②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③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三维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维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联系,融为一体。 (4)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相对优越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型、可传播性、可操作性 (5)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地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地一种活动。
目标评价模式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也是有着“课程评价之父”美誉的泰勒,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规参照测验地不足而提出的。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地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①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②搜集信息③组织材料④分析材料⑤报告结果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1) 目前,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如下:①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②信息素养的养成③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
的培养④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⑤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13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之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 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化,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② 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 ③ 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 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① 重建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有机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
式。
②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
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③ 改善课程实施(教学)过程。 ④ 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⑤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⑥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② 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③ 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学科性和人文性融合。 ④ 加强课程综合化。
⑤ 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⑥ 课程法制化。
14
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育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一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全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节 教学过程
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的几种本质观: 1.认识——发展说 2.认识——实践说 3.交往说 4.多重本质说 本质: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普遍性规律。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5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 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不可分割,相互促进)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联系
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主要的教学原则:
1.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和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二、教学方法
概念: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依据指导思想的不同,可将教学方法分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 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谈话法 3) 讨论法 4) 读书指导法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