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感恩 传承美德
特色构想的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然而,目前我们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长期处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之中,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更多的是只知索取,而不知奉献,认为父母、师长、社会的一切关爱都是理所当然的。在接受了扶助、奖励之后,并不懂得知恩在心、感恩于行,这不免寒了一切关爱他们的人的拳拳之心。孩子们不懂感恩、不会知恩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也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一个沉重的课题。
“学会感恩” 就是以“感恩”为主题,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校团队活动、学科教学活动、家庭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活动等,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师长、同伴乃至身边人等一切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而广之,发展成爱祖国、爱自然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品德。中小学中开展“学会感恩”教育活动,其价值在于通过探讨小学阶段开展感恩教育的方法途径以及实践活动的形式,促使学生道德行为水平的提升。 构建思路: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小学生中开展“学会感恩”教育活动,是当前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会感恩,能够促进小学生与他人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促使学生道德行为水平的提升,通过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知恩活动中体验,积蓄感恩情结;
让学生在报恩生活中践行,砺练感恩品质;让学生在施恩活动中升华,传承感恩美德。
1
特色目标:
让全体学生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让学生学会感谢、珍惜和感恩。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阶段目标:
? 明感恩之理:懂得什么是感恩,感受施恩者为自己的付出所蕴含的崇高的道德精神。
? 悟感恩之道:领悟感恩的方式与途径,并作为自己的处世之道。 ? 立感恩之信:形成感恩的理念,并为实践这个理念而发自内心的真诚承诺。
? 践感恩之行:履行感恩的承诺,以实际行动报恩,并为之自强不息。 实施策略:
(一)让学生接受感恩思想的教育
1、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1)诵读有关感恩的名言警句
在落实感恩行动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实际,选择一些名言警句内容作为启蒙教材,由浅入深,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在早会、班队课上指导学生诵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
(2)讲述传统文化中有关感恩的历史故事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当然就更容易接受蕴含在故事之中的说理教育。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感恩故事。平时,利用早会课的时间请学生讲感恩故事,使其接受情感熏陶。
2、课文内容中有关感恩事例的学习 (1)语文学科中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它通过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的故事内容,展现了报答父母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等。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进行亲情熏陶,激发他们对人生感悟。
(2)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2
品德课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其课程内容中就包含着较多感恩教育。如:二年级的《为小区服务的人》,三年级的《我们是好朋友》,四年级的《百善孝为先》等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很好内容。
(二)班级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一般按照如下程序展开: 1、确定内容,明确主题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德育中落实两纲教育的需要。因此,教育活动的主题定为“学会感恩 快乐做人”。希望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以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快乐成长。
2、制定计划,创设氛围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班级为单位制定如下计划:
积极营造班级“感恩文化”,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 ①收集名人名言。 ②背诵感恩文章或古诗。 ③学唱感恩歌曲。 ④写一篇感恩的体验文章。 ⑤出一期黑板报。 ⑥开展一次主题班会 3、创设情境,实施活动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小学生情感的产生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此,尝试在班级中创设感恩的情境: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如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或是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另外,还经常让学生讲述他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讲让他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报恩行为
3
的体会和感想。
(三)、生活中真实的感恩活动的开展
1、对父母长辈的感恩活动——人人争当“孝心小标兵”
首先,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做一件事情,献给特定的人。如结合 “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布置孝心家庭作业: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给父母捶捶背、搓搓手;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爱好,问问父母有什么心愿,陪父母一起做一件家务。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十个道德好习惯”之一——“每日为父母做件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劳动,开展了“当一天妈妈”、“让我理财我能行”、“承包厨房”等。通过实际操作尝试,学生体会到妈妈的辛苦以及持家的不易,从而形成了关心家人的意识。
2、对师长的感恩活动——人人争当“尊师小模范”
首先,让学生通过讨论,知道感恩老师,并不需要他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课堂上专心地听课是感恩;课间从老师手里接过批改好的作业本,说一句“谢谢老师”, 这是感恩;下课后,在走廊里看到了老师,一声礼貌的“老师好”,这是感恩;放学了,向老师招招手,说上一句“老师再见”,这也是对老师的感恩;教师节,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送上自制的感恩贺卡,道一声“老师辛苦了”,这依然是对老师的感恩??然后请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以落实,并每隔一段时间,评出班级中的“尊师小模范”。
3、对同伴的感恩活动——人人争当“友爱小伙伴”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不但要求学生对父母、对老师感恩,而且要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对于小学生,引导他们心中有他人,首先要让他们学会感恩与自己朝夕相处、给予他们帮助的同学,在同学有困难时,能够主动帮助。现在,随着感恩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事例不断涌现,人人争当“友爱小伙伴”。
4、对社会群体中关心我们的人的感恩活动——人人争当“爱心小天使” 利用暑假、双修日,去马路上慰问警察、交通协管员,给他们送上一杯凉开水,感谢他们为我们的平安出行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去学校附近的敬老院,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