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有的网列端装有叉纲,浮标绳和沉石则分别扎结在叉纲的不同部位。如图2-8所示。
图2-8 浮标、沉石、锚的装配
二、多重刺网的结构和装配
多重刺网指三重刺网和双重刺网。三重刺网由两片外层网衣和一片内层网衣构成,内网衣为小网目网衣,外网衣为大网目网衣。目大为内网衣目大的3~6倍,大网目网衣和小网目网衣的面积比例为1/2-2/3,线直径比为2-3。大网目的网衣横向缩结系数为0.55-0.70,小网目的网衣横向缩结系数为0.4-0.5。大网目的网衣可分为两片编织也可编织一大片后对折为两片。对折网的网缘需补足半目,才能与水扣和纲索联结。内、外网衣结合点在缘网上时,需单独编织两片外网,不能采用对折编织。
在作业过程中,由于外网的松垂度较小,内网的松垂度较大,穿过一侧大网目的鱼,冲击内层缩结大、松垂度大的小目网,小目网与另一侧的大网目的外层网衣形成小囊袋,使鱼刺缠于囊袋内而被捕获。
双重刺网由一片大网目网衣和一片小网目网衣构成。使用时,将小网目网衣设置在鱼群游来的方向,大目网的网衣置于其后。鱼刺入网中,小目网和大目网之间形成小网袋。
三重刺网的装配方法如下:
1. 把浮子、沉子分别等距离地装配于浮子纲、沉子纲上。
2. 为了均匀地装配大目网和小目网,以网目大小和缩结系数为基准计算大、小网目数比,从而求出每一大网目对应的小网目数。设小网目数为n,则
n?adEd axEx式中:ad,ax分别为大网目和小网目的目脚长度;
Ed,Ex分别为大网目和小网目的水平缩结系数。
例如:大目网的目大为300mm,横向缩结系数为0.6,小目网的目大为100mm,水平缩结系数为0.4,求每一大网目对应的小网目数。
按上式求得n?300?0.6/100?0.4?4.5,即大网目1目交替的对应于4目和5目。 3. 把穿附三片网衣的水扣绳缚结于上、下纲。这时,为了保持良好的网目形状,还要把大目网与小目网的结节分别用网线扎缚固定在上、下纲上。
大目网也可直接穿入水扣绳进行装配。这种方式的受力分布不如上面一种方式均匀,对小网目的松弛性有一定的影响。
三、框格刺网的结构和装配
框格刺网有方形框刺网和菱形框刺网,前者是在单片刺网上增加一系列的垂直和水平的细缆绳(称为垂直中弦或水平中弦),形成方形框格;后者是在单片刺网上增加若干斜方向的细绳,形成菱形框格。中弦构成的交点与主网衣结扎在一起。在捕捞过程中,框格类似多重刺网的外网衣。鱼刺挂上网,主网衣伸入框格,形成小囊袋,达到捕捞目的。
框刺网的垂直中弦的长度一般为网具拉直高度的40~50%,其上、下端分别与上、下纲连结,并在连结点分别装配浮、沉子。水平中弦大致与网具缩结后的长度相等。这样,刺网上的负荷分布在纵、横中弦,使主网衣十分松弛,从而提高了刺网的缠络性能。
框刺网上、下纲采用水扣式装配。每框2~3个水扣。每水扣中的网目数取决于水扣长度、网衣尺寸和缩结系数。
四、混合刺网的结构和装配
自上而下采用两种以上不同网目尺寸的单层刺网,称为混合刺网。这种网能在同一水域环境中捕捞不同水层、不同规格的的鱼类,但对鱼种单纯的群集鱼类,混合刺网的生产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混合刺网一般由2~3种不同网目大小的网衣拼制,在装配各层网衣时,应先计算大、小目网衣横向目数的比例,然后将小目网衣减目编缝到大目网衣上。
五、无下纲刺网
无下纲刺网一般为单片型流刺网,其最大特点是无下纲结构,沉子直接装配在网衣的下缘网目上,由于没有下纲,网具轻便,下部网衣张力小,柔软,具有较强的缠络、刺挂能力。
第四节 刺网生产技术
一、刺网渔船和渔捞设备
刺网作业既可在沿岸、近海进行,也可在远离大陆的大洋中进行。在近海进行刺网作业,对渔船的要求不高,能抵抗7~8级风浪即可;渔船的干舷最好略低一些,以便于起网;甲板上层建筑尽量少些,高度要低些,以减少受风面积。
我国沿海海洋刺网作业一般以小型渔轮和机帆船为主,起网机械设备比较简单,机械化程度不高。这些渔船尚无专门的流网作业机械设备,一般只装有起网绞机。船舶总长度为12~24m,型宽3.0~5.0m,型深1.2~2.0m,主机功率9~135 kW。携带网片数量因船大小而异,其中12t以下的渔船携带不超过40~50网片,20吨的携带60~100片网,30吨以上的携带150~300网片。
海洋流网生产有单船作业,也有母子船作业,如福建省惠安的双层散腿流网船,采用母船携带无动力舢板的形式;还有双船作业,如广西钦州的黄鱼罟。
国外单船式刺网渔船总长在40m以下,主机功率300kW以下,每船带网60~150片。日本近海鲑鳟鱼流网船多采用金枪鱼钓船、底拖网船、秋刀鱼舷提网船、鱿鱼机钓船兼作。其船舶总吨为30~60t,主机功率为150~250kW。有些流网渔船已装有专门化的系列机械设备,包括带网纲自动调节装置、起网滚柱、起网绞机、盘网机和抖鱼机等,实现了流网作业的半自动化和自动化。
日本鲑鳟鱼流刺网渔船母船500~10000总吨级,通常为遮蔽式甲板,第二层甲板为低温冻结和制罐工场,冻结能力每天150~200t,一般有2~3条罐头加工线。同时供给子船的油、水、食品,也提供维修、医疗等服务。其一般可带领子船30~36艘。
子船50~100t,其中96吨级的较多,主机功率550~625KW。单甲板,鱼舱在前,机舱
在中后,甲板室在中部。子船也常兼作金枪鱼延绳钓、舷提网等作业。由于渔场较远,要求积载能力大,所以鱼、油舱容积大,船型较肥大。一般均设有冷冻、冷藏设备。
子船的捕捞设备较为完善。网具堆放于船尾,浮子纲和沉子纲分别盘放于两弦。船尾两侧设置高约1m的木质滚筒,网通过它滑入水中;起网在前甲板进行,前部上甲板左舷设置绞引沉子纲的液压绞机,拉力3kN,绞速150m/min。驾驶室前方左舷设置浮子纲绞引机,绞速310m/min。在甲板中央部,设有与鱼舱口等高度相等的活动甲板,平时作为甲板,起网时打开活动甲板作为盛鱼槽。槽内还设有隔板,以防渔获物向一处堆积;摘取渔获物的网具通过送网机传送到船尾。船尾设置2台理网机,以188m/min的速度叠放网衣,将上下纲分别盘放于两舷。
二、刺网捕捞技术
(一)流刺网操作技术
流刺网捕鱼过程包括准备放网,放网、漂流和起网几个操作环节。
1. 网具的连接和整理 流刺网作业中,船舶通过带网纲与网列联系。带网纲与网列之间有的通过叉纲与网列连接,有的直接连接,但以前者为主。有些大型流刺网中还采用了带网纲通过张纲和吊纲与网列连接的方式。
网具装配时,上、下纲两端均留出0.4~0.6m,一端做成眼环,另一端与相邻网片的上、下纲打结连接。两相邻网片之间,有的采用网线将边缘网目绕缝连接,有的则不进行绕缝。网列首端外侧下纲端,有的结缚沉石,有的在叉纲和带网纲连接点结缚沉石。
有些流刺网连接数片为一组,每组网两端上、下纲分别与上、下叉纲连接,叉纲另一端制成眼环,用以系结沉石。
放网前按先后顺序将网衣连接好。浮标、浮筒、沉石等属具,有的预先系接,有的边放网边系接。
连接妥当的浮子纲和沉子纲,分别依照先后顺序盘放。如在船尾放网,通常将浮、沉子纲分别盘置于船尾左、右两舷。如在舷侧放网,则将沉子纲置于船中部。浮标、浮筒、沉石等属具均抽放在浮、沉子纲的圈盘之外。浮标绳、浮筒绳、带网纲的长度预先根据放网水层要求调整好。
2.放网 先放出系结于网列首端的浮标和浮标绳,然后横流或偏横流前进,分别投放浮、沉子纲,依次放出网具。放完最后一片网时,带网纲受力,船和网随风、流漂移。放网时每隔数片网系结一浮标,渔场拥挤时应增加浮标数量,以便于识别。
机动船放网方式有船舷放网和船尾放网两种。在放网过程中应首先考虑风流情况选择放网方向。一般情况下采用横流顺风放网,当风大流小时,则以顺风在上风舷放网为宜。
风向与流向垂直,或风向与鱼群移动方向垂直时采用顺风放网。一般要使放出的网列与流向或鱼群的移动方向垂直。但在风力较大时应随时开车、停车以调整放网速度,网列呈波浪型。顺风放网要求渔船保持直线行驶,避免网具卷入螺旋桨。这种投网方式速度较快,但风较大时容易发生网卷螺旋桨事故。
风向与流向相同或相反的情况下应采用横风放网。当风、流方向相同时,渔船保持一定速度边前进边放网,这时应注意避免网具靠近船舷或网片卷裹螺旋桨等。当风、流方向相反时,投网过程会出现网列靠近船舷的情况。这时应停车,船依靠惯性前进,待船和网在风、流的作用下互相偏离后,再开车放网,以便使网列与流向垂直。这样反复进行,直至放网完毕。通常情况下,网列呈倾斜流向的波浪型。
在风力较小、网具较短的情况下可采用快速放网。这种投网方式速度快,特别适用于鱼群密集、渔场拥挤的情况。但是,投放出去的网列被拉得较紧,张力大,会影响渔获率。
船尾放网应用于网具盘放在船尾,起、放网机械装备较完整的流网渔船。浮、沉子纲分别盘放在船尾左右舷。这种放网方式控制力强,可按预定要求正确地投放网列。
3. 漂流巡网 投网完毕,船带网列随风、流漂移,或船脱离网列进行巡视。无论哪种情况,漂流巡视过程中均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网列尽可能垂直于流向;
2) 船舶随风和流漂移,网列随流漂移,二者速度不一致时应设法调整; 3) 因风和流的变化而影响网列正常形状时,应予以调整,或及时起网; 4) 带网纲的张力和形状能反映网列漂流的状况,如遇张力过大或形状不正常时,应分析原因,及时处理;
5) 观察周围作业渔船的动态,观测鱼群映像的情况和变化趋势; 6) 监视他船通过网列上方的情况,进行表层流网作业更应注意; 7) 如遇雾天应加强对网列的巡视。携带舢板的流网渔船可放下舢板分段巡视,防止网具丢失。
漂流时间视渔场环境、探鱼仪映像、气象变化、他船动态、作业需要等因素而定。夜间作业时,一般傍晚放网,翌晨起网。夜间多数只投网一次、也有夜间投网两次。白天作业时,网次漂流时间一般较短。
4. 起网 船带网列一起漂流时,起网过程从收取带网纲开始,依次起上浮标、各片网的上、下纲和网衣,直至网列末端的浮标;网列单独漂流时,先捞取网列端部浮标,然后依次起上网具。
起网时为了使操作舷受风,一定要避免非操作舷受风,或者采用顺风起网,起网时要开车或利用起网机械(下纲绞机)随时调整船位,使船艏与网列呈25~40度,使网与船分开,以防发生网片压入船底事故,加快起网速度。
在起网过程中,如果起网速度较慢,采取边起网边摘鱼、边理网具的做法;如果起网速度较快,顺风起网,或罹网渔获物多时,则采取先行起网,然后在整理网具时摘取渔获物。有时渔获物很少,或需迅速转移渔场,采取先起网、后摘鱼的方法。
风浪大时,为了减少罹网渔获物掉落海中,将上、下纲与网衣合拢,一并收拉,起上甲板后再行摘鱼。
5.网具调整 调整的内容有浮力、沉力、浮标绳和带网纲长度。
调整浮、沉力不但可调节网具所在水层和网具阻力,并且可改变网衣松弛程度。如需增加底层流刺网的漂流速度,可减小沉力;如需使网衣松弛,则可同时减少浮、沉力。
浮标绳的长度决定了网列所在水层。当起网发现捕捞对象罹网位置偏高或偏低时,可伸缩浮标绳的长度,使网列置于理想的深度。
带网纲的长度取决于作业水层、风力和流速。水层深、风大、流急时,应增加其长度;反之则应收短。此外,带网纲的长度还与船舶参数有关,船舶受风、流面积越大,所需带网纲越长。为了尽可能缩短带网纲的长度,可在带网纲上系结一定重量的沉石,同时增加网列第一浮标的浮力。
6.流网事故处理
流网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受天气、海况、航运的影响和生产操作不当,难免出现各种事故,妨碍生产继续下去。现将常见的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处理措施叙述如下:
(1)缠网衣或绳索事故
其现象为网片或绳索缠在螺旋桨上,网具损坏影响生产,船只不能正常航行,这是渔捞生产中最严重的事故。
主要原因如下:
(a)航行时网片和浮标等未捆扎好,被浪打入海中。
(b)放网时,船网在一条线上,却网离船舷太近,被流压入船底,缠在螺旋桨上。 (c)起网时,上网舷压入下风,往外掉头时将网带入船底,缠在螺旋桨上。
(d)进行起放网操作时,船长未看清网列位置,未听清甲板上船员叫开车与否便盲目动车;夜间,雾天发生网包船事故,网未离开便动车;机舱值班人员开错开车停车信号或未及时开、停车。
解决措施如下:
(a)航行时不论有无风浪均须将网片,浮标等捆扎好,进入夜航前还应检查一次。 (b)驾驶室人员不能盲目动车,机舱值班人员要正确并及时开停车。
(c)放网时,网列与下网船舷要成15~35度角,浮标和浮标绳要用力向外抛出。 (d)起网时要使上网舷受风。如船调头过大,要先将网片捆在柱子上,过一会儿,船会自动调头使上网舷受风。如网列近船舷处略微呈弯曲状,最好停车待网列伸直后在起网。
(e)发生迭网事故可采取倒车、换舷、分段起网等方法起网,好天可将部分网片起在舢板上,如船被网列包围,要用杆将网推开后在开车上网。
(2)闭网事故
其现象为网列的一端有若干片网挤在一起或网列弯曲,没有伸开,严重时多达几十片网折迭或拥挤在一起,影响生产,有时甚至损坏网衣。
原因一般如下:
(a)网列由浮沉力不同的网片或高度和浮沉力均不同的网片组成,因受力不同,致使网列中的一些网片不同步漂流。
(b)网头的浮力过大,浮标受风大。 (c)放网时网列不直,上下纲拉得不紧。
(d)在强流无风天气里作业,由于航向不当,在换流时造成。
(e)风、流变化造成 :顺风放网,后来风向转变;放网时正当流向转换之际;在逆转流海区下网时,风大流小。
解决措施如下:
(a)合理配备浮力。
(b)使用高度、网材料相同的网片组成网列。
(c)注意风向、风力、流向、流速,放网前要根据当时渔场上的风流情况,并结合流向变化与风向变化再决定放网航向。
(d)底流网于放网前要选择底质较好的渔场放网,避免有沉船、岩石等障碍物的海区。 (e)网列漂流时如发现有折迭等异常现象,要及时采取拖带等措施,难以调整时要提前起网。
(3)卷网
其现象为网衣搭、缠在浮子纲上,或网衣卷成一条龙,甚至缠成一团。 主要原因如下:
(a)沉子纲轻,风浪大,下纲和网衣被浪冲到浮子纲上面,缠卷在一起。 (b)上下叉纲不够长,上下间距太小,又被拉得紧。
(c)浮子纲和上缘纲,沉子纲和下缘纲用相同捻向而且捻度又大的绳索制造,作业时退捻缠绕。
(d)在有层流的渔场作业。 解决措施如下:
(a)有风浪的天放网时,适当增加浮子(如每片网加浮子1—2个)在下叉纲上加一块沉石。
(b)在带网纲和叉纲的连接处装一个转换,以便消除纲索退捻时的产生的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