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整理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策略
二轮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怎样才能提高时效、提升各种能力?我们认为应从整合教材知识和提升解题能力两方面进行。为了做到以上两点,我们对分散在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把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实施知识的重新有效整合,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中的重点、难点,即进行专题复习。它犹如一双翅膀,处理得当,就能帮你轻松飞越题海,翱翔于题海之上。
一、分析三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脉搏
纵向对比分析2008年、2009年及201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全国1),照应2010年考试大纲,追寻高考命题的轨迹,捕捉高考命题的规律,洞察高考命题的天机。通过对近三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立足“三基”,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 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考点主要分布在细胞及细胞工程、新陈代谢、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及免疫、遗传、变异及基因工程、生物与环境等模块中,均突出对生物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其中代谢部分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结构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及基因工程等重点知识;调节与免疫考查血糖的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的神经调节、免疫等重点知识。
2.强化对考生能力的考查
(1)注重识图、析图及绘图能力的考查
对识图、析图及绘图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考纲中能力要求之一,是“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的体现。在各地高考试卷中出现了表示生理过程、实验数据、生物学现象、坐标曲线图及绘图等相关试题。
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2008年全国Ⅰ卷出现了4个图形(第2、4、30题),2009年全国Ⅰ卷出现了3个图形(第2、31、33题),2010年全国Ⅰ卷出现了4个图形(第3、5、31、32题)。这类试题不仅考查了考生的生物学科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识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加强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通过对近三年高考试题分析后发现,高考试题的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在提高,尤其注重通过必修和选修相关知识的结合来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有关生物学的问题。例如:2008年全国Ⅰ卷第3、4、5题,2009年全国Ⅰ卷第3、4、31题,2010
学习参考资料
word整理版
年全国Ⅰ卷第1、3、31、32题。 (3)突出实验能力的考查
高考有关实验方面的题型有选择题、非选择题等,通过这些类型的试题考查了考生多层次的实验能力。“研究性课题”的考查也在逐渐加强,要求考生自行拟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或设计实验方案等。与往年相比,实验题所占分值呈稳步上升趋势,这与《考试大纲》的要求是一致的。如与2008年、2009年相比,2010年全国Ⅰ卷实验题所占分值明显增大,在命题思路上与课改地区的试卷较为一致,为课改后的试题命制铺路。生物实验题从素材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类:考试说明所列实验、教材经典实验、延伸拓展类实验。近几年全国Ⅰ卷中实验题考查的角度有:①阐述实验原理(2005年第30题),②解释实验现象(2010年第31题),③完成实验步骤(2006年第30题、2009年第32题),④实验方案的修改(2007年第30题),⑤设计实验方案(2008年第1题),⑥预测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2005年第31题、2006年第30题、2009年第32题),⑦遗传规律的应用——有性杂交实验(2010年第33题、2006年第31题、2007年第31题)。 (4)体现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考查
2009年、2010年高考卷的阅读量、书写量基本恒定,较2008年阅读量稍有增加。特别是2009年全国Ⅰ卷的第32题,实验步骤、结果预测及结论都让学生叙述;2010年第31题要求考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从考试情况来看,全国Ⅰ卷的第31题的得分率很低,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无法用生物学术语、概念、原理、规律来准确作答,这种现象在实验题、填空题中尤为突出。这些文字表述的要求非常自然,没有对学生的苛求,都是学生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陈述能力,题量设置也较合理。
3.符合课改要求,实现平稳过渡
就2010年全国Ⅰ卷来讲,考试重心基本不变。代谢、生活活动的调节、遗传、变异及基因工程、生物与环境、细胞及细胞工程等仍为考试的主旋律。从考题中能察觉出新课程理念的气息,已经有向新课标过渡的迹象,全国Ⅰ卷2010年第5题、2009年第1、34题的考查角度凸显关注生物学与生产、生活、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联系更紧密。
4.关注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考试大纲要求学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
学习参考资料
word整理版
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这两点在近几年试卷中都有所体现。例如:2008年全国Ⅰ卷第2、30(Ⅰ)、31题分别与鱼的养殖、农作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农业的遗传育种有关;2009年全国Ⅰ卷第4、34题,2010年全国Ⅰ卷第5、33题分别与遗传育种、使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等有关。
5.重要知识年年均考查
例如:全国Ⅰ卷2010年第3、5题、2009年第34题和2008年第2题均考查了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2010年第32题、2009年第33题和2008年第30(Ⅱ)题均考查了动物的神经调节;2010年第33题、2009年第5题和2008年第31题均考查了自由组合定律。另外,酶的相关知识、植物的激素调节及微生物的代谢等高频考点均应作为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
6.各地高考试题互相借鉴
7.高考试题中有些图形来自大学教材 二、洞察命题无机、决胜2011年高考 1.试题整体上应体现稳定、基础、能力等特点
由于考纲基本相同,所命高考试题的题型、题量、命题范围、考点分布等总体上也应该基本稳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有新的突破的话,应该不是知识难度的突破,而是命题情境和命题角度的突破、基础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的突破。
2.突出主干知识,加强学科内综合
尽管近三年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覆盖面较广,但试卷的分值没有平均分配到各个章节,而是主要分布在细胞、新陈代谢与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重点章节中,这些章节的分值与平时教学的课时分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有关细胞、代谢、遗传、调节与免疫、实验和生态学方面的知识仍将是今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但试题可能由对某个单一知识点的考查转向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查。选修教材知识点考查的比例会有所上升,因为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教材知识点与现在社会的生产、生活、人体健康关系密切。
3.注重图形、图表、曲线等的考查
图形、图表、曲线等能够形象地表达生物学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过程,在考查识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比文字检测更好的效果。因此,图形、图表、曲线题的数量和分值有可能会增加。题型会越来越全面,如曲线图、结构图、示意图、模式图、柱形图、数据表格等多种形式,通过读图、识图、识曲线、绘曲线、
学习参考资料
word整理版
读表等形式考查学生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
4.题干取材新颖,关注社会、生活、经济和环境
命题背景取材于社会、生活、经济和环境等相关内容,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常有体现,也可能在2011年高考试题中延续。
5.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实验的考查力度还会加大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实验数量的成倍增加,充分体现了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0年全国16套高考试卷,有15套试卷中含有实验探究的非选择题。探究性试题能较好地体现能力要求,并且有良好的开放性等特点,这将会是今后试题命制的重要方向。2011年对考试说明所列实验的考查将侧重于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理解与记忆;教材经典实验(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等)将侧重对相关科学实验的探究过程及相关原理的考查;而拓展类实验则取材广泛,重要命题知识点有:①必需矿质元素的证明,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实验探究,③动植物激素的实验探究,④神经调节的有关实验设计,⑤遗传规律的相关试验等。2011年高考生物实验部分的考查角度: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对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或修改,根据相关信息提出探究课题以及用图形、图表处理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三、巧用复习策略,提升应试能力
1.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特点仍是复习重点
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第一依据,基础不扎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准确把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要搞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和提取关键词,掌握其准确含义,理解它们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学生要做到能清楚地复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能对重点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解和综合;能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揭示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比较、分析相关知识的差异之处;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复习突出重点,加强考点的前后联系
主干知识内容不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的常考点。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环境保护、基因工程、免疫、细胞工程等等。对这些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灵活运用去分析和解决新情景的问题。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薄弱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那种不分主次的泛泛复习以及题海战术无
学习参考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