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土地开发整理设计技术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5 19:32: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6.3.3.3外业调查和资料收集

签订设计合同后,将以最快的速度组织设计人员到项目一线去进行实地的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外业资料的调查根据作业的流程一次性调查完成。

收集与项目有关的资料以及上级指导性资料、相关部门规划等,包括县志、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壤普查报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国民经济统计年鉴、当地情况简介、项目区影像分幅图、编制报告的实地调查资料及其他相关文件资料。

对土地整治项目设计内容进行实地调查,确定规划目标区域及初步设计方案,标注在工作底图上。

由项目负责人指定专人对外业调查成果、收集的资料清理登记。

6.3.3.4编写设计报告、图纸

在可研报告的基础上,坚持节约资源、确保安全、提高质量利于运行和降低造价的原则,进行全面细致的方案比选,确保设计结果可行、经济合理。

6.4总体规划设计思路、典型设计

6.4.1总体规划方案比选

本次通过对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平整规划方案、田间道路规划方案分别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出较为理想的方案。

土地平整方案一:完全平整方式,将整个项目区作为一个平整单元,按实际高程进行平整;

土地平整方案二:局部平整方式,以耕作田块为平整单元,在每个平整单元内部,保持土地的挖填方平衡。

方案一的优点田块整齐,统一规划,缺点是工程量大,投资高;方案二的优点是不需要大量运土,各单元之间允许有一定的高差。缺点是整个区域内田块不一致。

经上述比较,推荐方案二。 田间道路工程方案比较:

方案一重新规划道路;方案二是充分利用原有道路进行改建基础上,新建部分道路。 方案一优点是形成道路网,缺点是资金投入量大;方案二的优点是道路整齐,规划布局合理,缺点是弯道较多。

5

经过比较,推荐方案二。

6.4.2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6.4.2.1土地平整工程

区内考虑地形、地貌的限制,将耕地依原有布局建成规整梯田,将区内坡度在10°~25°之内的坡地及荒草地,按照“等高不等宽、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的原则,沿等高线进行布设梯田,参考地方多年耕作习惯以及适应现代化耕作机械的要求,考虑田块长边方向受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

田块布设方向基本与地形走势一致,与等高线平行,以保证作物的光照时间和光热量。规划田块形状以长条形或带形为主。

6.4.2.2灌溉与排水工程

项目区村镇中雨水排蓄体系比较匮乏,造成了村洪频发,洪流集中后不经拦蓄直接进入沟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本项目拟对村镇建设中的雨水排蓄进行统一规划,对雨水排蓄利用,以村为单元建设,以村庄+涝池+道路边沟为模式建立村洪预防体系。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规划村镇综合防护工程主要集中于塬面村庄。因此本项目需对村庄附近原有涝池修复或新建,使其进行调洪减洪。道路边沟布设在道路低的一侧及地势低洼处。

6.4.2.3田间道路工程

项目区内规划田间道、生产路两级道路,田间道根据不同用途和规划分为田间道Ⅰ型、田间道Ⅱ型。其中:田间道Ⅰ型(路面净宽6m)采用混凝土硬化路面、田间道Ⅱ型(路面净宽4m)采用砂砾石路面、生产路(路面宽2m)采用素土夯实路面。田间道Ⅰ型和田间道Ⅱ型主要以原有道路为基础进行大部分改建或扩建,提高道路级别,生产路则根据田块布局和走向进行新建。根据混凝土路面及砂砾石路面的适宜性,考虑雨雪季节防滑、节约投资等因素,田间道Ⅰ型主要布设在山地,用以河谷川区居民点与塬区居民点之间连接通行方便,田间道Ⅱ型主要布设在居民点与大面积耕地之间。

6.4.2.4农田防护及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本项目结合土地整治在沟头布设沟头防护工程,在沟坡配套坡面防护林、在沟道配

6

套沟底防冲林。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6.5典型设计

6.5.1土地平整工程典型设计

项目区对地形坡度<25°区域内坡地进行梯田改造,对适宜开发的荒草地进行开发。由于地形坡度不同,所设计田块田面宽度、田坎高度均不同。项目区共划分3个坡度级:分别为<6°、6°—15°、>15°,根据不同地形坡度级别,因地制宜制定坡改梯方案,所设计田块面积大小各不同。

田埂顶宽0.3m,下底宽0.5m,田埂高0.3m,坎顶横向平整。

6.5.2灌溉与排水工程典型设计

机井位置选择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塬心和川区地带,尽量靠近电源、施工和运行管理比较方便的地方。机井布设间距均在700m以上,塬区设计机井深度为370-450m,川区机井深度为240m,所有机井每小时出水量按设计20m3。设计机井开孔直径300mm,套管直径270mm。

1#—6#机井配套30m3高位蓄水池,高位水池设计内直径3.7m,高3.0m,壁厚15㎝,顶板厚15㎝,底板厚20㎝;基础采用3:7灰土处理,上部为C15砼垫层,采用C20钢筋砼现浇。

7#机井需配套30m3水塔1座。

水塔基础建在第四系Q3黄土上,属于中湿陷性黄土。水塔基础需大开挖,地面以下挖深5m,从下到上依次为素土夯填3.2m,基础土压缩系数达0.95以上,3:7灰土垫层夯填0.4m,C20钢筋砼垫层0.2m。

水塔塔筒设计:水塔塔高16m(其中塔筒高12m,水箱高4m),容积30m3,水塔为砖混结构。塔筒为砖混结构,塔筒高12m,为M7.5水泥砂浆砌砖,塔筒壁厚度变化处设C20砼圈梁,顶部为圆形钢筋砼水箱,水箱内径3.2m,池壁厚15cm,高为4.0m,底厚18cm,顶部为锥形厚8cm,为C20钢筋砼结构。保温层采用机砖砌筑12cm,池顶设入人孔排气孔。

7

6.5.3田间道路典型设计

本项目田间道Ⅰ型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单车道)进行设计。本次设计对线形不畅,视距不良的路段采用裁弯取直的方法改善线形,对曲线半径不足15m的路段进行调整,加大半径,对纵坡较大的路段采用开挖路基的方法进行降低坡度处理。

田间道Ⅰ型设计路面宽5m(路面0.18m厚C20混凝土浇筑,其下铺垫0.15m水稳层,底层为0.17m砂砾石垫层),路基6m,两侧各设计0.5m土路肩。为防止混凝土路面由于气温变化(热胀、冷缩),使结构产生裂缝或者破坏,保持道路的稳定性和经久使用。本次设计田间道Ⅰ型路面横向每隔500m设置Φ28横向施工缝传力杆钢筋。每隔10m设置伸缩缝一条,采用沥青油毡(一毡二油)填充。

田间道Ⅱ型设计路面宽4m,路基5m(路面0.15m砂砾石垫层,路基0.35m素土夯实,边坡比1:1)。

生产路设计路面宽2m,路基2.6m,边坡比1:1,路面铺设0.15m砂砾石垫层,路基素土夯实。

6.5.4农田防护典型设计

沿部分田间道Ⅱ型外侧布置单排防护林,树种选择国槐,株距3m,胸径6cm带土球,树高1.5m以上。

8

9

搜索更多关于: 土地开发整理设计技术标 的文档
土地开发整理设计技术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2e1q7v3km1xkfw968ko77t6k14pg601b5p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