础]
二、品味语言,多角度体会“魂” 1.默读课文,寻找”梅花魂”。 找找哪些句子段落写了“魂”,用什么来书写“魂”,哪些“魂”感动了你? 2.朗读句段,展示“梅花魂”。
学生反馈“找”的结果,师生共同品读课文,感悟写作方法。(此环节结合上节课内容,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
3.铭心思考,书写“梅花魂”。
“梅花魂”中的“魂”到底是什么?用笔写出你的心声。在写的过程中再次轻声播放《故乡的云》
[设计思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生成的东西比较多,因此,不便于详细设计,只是设计了大致的环节。在实施以上各环节的时候,要充分运用评价功能,多方面地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肯定学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理解感悟文本]
三、阅读链接,拓展理解“魂” 1.读一读,读通读顺。 2.说一说,你读到什么? 3.想一想,这里有没有魂?
[设计思路:将阅读延伸,将思绪延展,进一步理解感悟梅花魂] 四、总结全文,升华“梅花魂” 1.再读课文,回味“梅花魂”
课文所写的关于梅花魂的段落分五部分朗读 2.出谋划策,设计“梅花魂” 用影像镜头怎样来表现“魂”?你会选择哪些事物来进入你的镜头?出现最多的是什么?
友情提示:1.允许小组合作,也可以单独思考完成;
2.可以参照课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所查到的资料(诗歌、音乐、图片)以及生活经历。
3.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小结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既是文本学习的总结,也是文本的升华。通过分段朗诵,来回味文本,同时也是为下个环节进行文字资料与情感渲染做铺垫。也一定得落实好评价功能,允许学生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阐述。]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激情启思
⒈(配上《梅花三弄》音乐),引导学生诵读关于梅花的古诗。 ⒉交流:听了大家的朗诵,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⒊是呀,梅花,自古以来颇受人们的喜爱和赞颂。“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悠悠的乐曲,传达了对梅花的赞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林和靖眼中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这是陆游笔下的梅花。那么,在老华侨的心里,梅花,又是什么呢?
⒋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梅花魂》,读课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通读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⒉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教师重点指导“缕、葬、腮、甚、眷、飕、衰”的读音,指导“幽、衰、葬”的字形。
三、对比朗读,感悟情怀 ⒈指名读第一段,谈感受。 师:读了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扣住“又”“总让我想起”来感受“我”对外祖父的怀念之情。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突出我对外祖父的怀念,以及梅花与外祖父的关系。) 师:都说文字是有图像的,读着“朵朵冷艳、缕缕幽芳”,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梅花?能结合收集的资料谈谈你的理解吗?
朗读体会:边读边想读出梅花的冷艳与幽芳,感受梅花的清高品格。 ⒉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作者回忆了外祖父几件事?哪几件与梅花有关?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件事:①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出眼泪。②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还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③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④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⑤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生读后交流体会文章是写“莺儿”的外祖父“爱梅”情结。)
[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个初步的体会。]
⒋读最后一段,谈谈读后感受。
⑴对比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⑵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⑶全班交流,感悟外祖父与梅花的关系,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四、滞留问题,布置作业
⒈小结: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让作者屡屡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这是怎样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呀,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体验。
⒉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⒊收集热爱祖国的词句、诗文、歌曲,以及具有梅花一样气节中国人。 板书设计: 6梅花魂
看到梅花开→想起→外祖父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谈话导入
二、潜心会文,感悟“梅花魂”
⒈再读课文,你觉得哪几件事写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体会和感受。(学生默读课文,找找,画画,品品,议议)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随机插话:感人的文字,光找出远远不够的,还得用心去读,去体会,品味它们,咀嚼它们,不要放过其中的任凭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动作,一个词,一个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⒉从你们的神情中,从你们的朗读里,我们分明感受到你的那份感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梅花,走进外祖父的心灵深处吧!
[一字一句总关情。引导关注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反复品读,感受文字的灵性,提升人文素养。]
⒊品读第三段,感受惜梅之情。 重点指导:
⑴“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①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不甚留意──分外爱惜)
②你们认为,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从这对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玩和一幅墨梅图相比,在我们心中古玩更有价值。然而,在外祖父的心中,古玩可以碰得,“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爱梅之情哪!请你读出外祖父的这份“唯独”,这份“分外爱惜”!
(学生朗读体会,教师适时点评。)
⑵“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①看到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你是不是与莺儿一样觉得又害怕又奇怪?为什么?
②文字是有灵性的。你们仔细读读,细细品品,这一字字,一句句,一个个标点,不都在向你诉说着一段感人的情怀吗?你听到它在诉说着什么吗?从祖父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祖父的话语中,你又体会到什么?你可以抓住一个词,一个句,一处标点来谈你的独特感受。
圈圈描写外祖父动作的词,如“轻轻刮去”“细绸子慢慢抹净”等,朗读体会外祖父的爱梅之情。感觉像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引导学生理解外祖父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要弄脏梅花。”而说:“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而且还用上了反问的语气训斥呢?(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换位体验:你就是外祖父,请你冲着莺儿她妈大发脾气吧!(引导学生“拉下脸来”训斥“我妈”,感受外祖父爱梅花胜过爱“我”之情。)
学生朗读体会。
过渡:是呀,不就是一枝画梅吗,有什么稀罕的呢?犯得着这么生气吗?你们说呢?引读13段。
⒋紧扣三个“!”,体悟“赞梅”之意。 ⑴品读第13段:
①面对这么小的一个孩子的无意过错,一顿训斥,让我们感受到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还有哪段话也写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衷?(相机引出第13段)
②细细品读第12、13段,看梅花有什么希罕的? ③你能联系生活和课外阅读来谈谈梅花的希罕吗? ④在外祖父的心中,这梅花是怎样的一种花呀?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你发现这句话中哪几个词用得多?(愈??愈??愈??愈??,最??最??最??)
梅花具有怎样的品格,用外祖父的话来回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你能用好词、佳句、诗文来赞美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吗?
[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架起课堂与课外的桥梁,引导学生把平时的积累灵活地用到具体的语境中,达到学习致用的目的。]
这里的一个感叹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到这里,你对“梅花魂”的“魂”字有何理解?(赞扬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 朗读体会,读出赞美、感叹的语气
⑤在外祖父心中,这梅花还仅仅是梅花吗?你又从哪儿感受到?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朗读,这里的一个感叹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并相机理解“秉性”。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是不是出现了一个个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岳飞、戚继光、江姐??)你能不能用简洁的文字来介绍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学到这里,你对梅花魂的“魂”字有何新的理解?
(外祖父把梅花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 ⑥外祖父嘱咐茑儿好好保存墨梅图,用意何在? ◆“是啊,茑儿,你要好好保存!”
反复读,这里的破折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到这里,你对“魂”字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寄托着外祖父对下一辈发扬梅花精神的殷切期望。)
⑦引发思辨:既然外祖父对墨梅图那么喜爱,为什么还要赠给茑儿带回祖国去呢?你能从中悟出“魂”的真正含义吗?
(表达了外祖父的一片爱国之心、赤子之情。)
[在教学“离别赠图”时,以三个感叹号为抓手,采用“自学思考──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方法,紧扣“魂”字,层层推进,启迪学生感悟“魂”的深刻含义。]
⑵朗读体会:
正因为看似平常的梅花,却融注了无数气节人物的英魂,漫漫几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道得完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读这两段吧。
(生诵读第12、13自然段,升华情感。) 三、品味“三哭”,感悟“爱国心”
过渡: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正因为这样,我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