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的学习知识的基础,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它作为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三年级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搭桥铺路。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统一长度单位、建立厘米、米的单位概念和长度单位的测量(只限厘米)三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建立厘米、米的单位概念。
统一长度单位:在引出长度单位之前,要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尤为必要。不同的物体作为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结果不同,到底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寻求一个统一的标准。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长度单位的统一。
建立单位概念:这部分要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在建立长度单位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长度单位的测量:能用厘米这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而我们三年级上册要学的认识分米、毫米、千米,掌握分米、毫米、千米等之间的简单换算,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的实际长度,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这些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做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能力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这些长度单位的内容也是分为统一计量单位、建立单位概念和长度单位的测量三部分(千米没有单位的测量),所以,总起来说小学阶段长度单位的学习就分这三部分。
长度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以一种生动活泼、富有活力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教学应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使学生可以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