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注化(笔)名曹雪芹代替真名冒辟疆,冒辟疆本名冒襄(1611-1693),辟疆为字,号巢民,又号朴巢。曹为巢的谐音。甲戌本开篇整页印着曹雪芹自题诗曰:“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第五十回,作者借李纹咏红梅诗说道“冻脸有痕皆是血”,第一回“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等语,都说明作者意在表示用饱蘸血泪深情之手,把冒董两人间的动人故事,镌刻于希冀永远存世的顽石之上,十年笔耕终成《石头记》,其中的“血”和“情”的谐音就是“雪芹”。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冒辟疆十年(三万六千五百天)寒窗苦,六次参加科举考试皆下第,“于国于家无望”,却似娲皇用于补天的三万六千五百块彩石之外的一块顽石(此解符“合週天之数”),为不虚度人生,遂撰书立说。 上文提及的冒辟疆年开九秩(80岁)的时间,是清朝康熙庚午年(1690)。当年他为如皋望族钱氏写谱序时提及其两位好友,一个是祭酒(旧时国家最高学府的首席长官)吴梅村,另外一个是同年(同学,同时期参加科举考试者)陳確庵,他俩都同时为钱氏写了跋。由此可见,这三位加上族谱主人太学生钱持正皆为好友,且经常聚会赋诗论文。冒辟疆在写钱族谱序时,特别提及文僖王钱惟演创西崑诗体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十五回的行批中,作者写北静郡王夸宝玉诗作时说,“妙极,开口便是西崑体”,说明冒辟疆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很喜爱西崑诗体。
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中,涉及该著作名称变更时提及三个人名,第一回正文中说,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鑑》。该页顶部另添加眉批为“雪芹旧有《风月宝鑑》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用之”这样就把冒辟疆的好友“吴梅村”三字完整地嵌入其中。同时表明,此次的重评者为吴梅村本人或对其十分了解的人。在第八回中作者写道,当买办钱华等七人向宝玉要几张斗方贴贴时,眉批中出现“此时有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此人不是80多岁的冒辟疆又是谁呢!)”句,再次证明吴梅村是评点《石头记》的主要人物之一,后来的评点中还有签名“梅溪”、“松斋”等字样。吴梅村是崇祯四年进士(榜眼),生卒时间有争议。他是明末清初江左文学三大家(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孶)之一。他与冒辟疆交往密切(含书信往来),曾有出家的念头,在致《冒辟疆》书中曾说:“吾死后,敛以僧装”。冒辟疆的后人现保存的一方古砚上,也刻着冒辟疆的僧首像,意其曾有出家之念,都与宝玉的归属暗合。吴梅村后来逼于形势任了清廷官员,直至祭酒,在京城工作三年多,对京城习俗、语言有所了解(《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八回眉批云:“《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注解了书中何以出现多种方言的原因),对官场交往有所体察,助好友冒辟疆增删书稿理所当然。他已在为国家出力(无异
于开篇中所说的娲王补天之石),不是被弃之不用的“顽石”,看来吴梅村的生平概况不符合原创者的基本要素。作为与冒辟疆同龄、同乡的文化巨人李渔(1611-1680),参与润笔《石头记》也在情理之中。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之说难成立
今年红学界纪念曹雪芹先生逝世250周年,即他卒于1763年,而他的出生有1717年、1724年等多种说法,按前者算曹先生活了47岁。这个年龄者不能是“皓首驼腰”主创者的年迈模样。
鲁迅先生在《红楼梦》杂论中说,“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他又在《清之人情小说》中说,“乾隆中(一七六五年顷),有小说曰《石头记》者忽出于北京”,这时离曹雪芹逝世两年。按胡适先生认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是1754年问世,而书中出现批注已载,30年前作者答应给批注者书法作品未能兑现的故事。《石头记》问世前30年约为1724年,不管曹雪芹是1717年或1724年出生,在他身上都难以发生此事。所以那时的鲁迅先生未能找到“曹雪芹”是谁,随着时间推移,有关《红楼梦》原创者的资料逐步显现,谁是原创者比较后就明白了,其人就是如皋冒辟疆。而李渔、吴梅村、曹雪芹、高鹗、程伟元(对于《红楼梦》后
40回,鲁迅先生介绍说,程伟元于藏家、故纸堆中搜集20余卷,重价收购的鼓担上偶见10余卷,后整理而成)、戚蓼生等人都对《红楼梦》的日臻完善做出了贡献,人们不应忘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