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
水土保持是杭州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本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水土保持规划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本规划。
一、 水土流失现状
建国以来,经过多年治理,我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当前水土流失状况仍然比较严重。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36.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39%。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478.24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0.3%;中度流失面积1023.24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4.9%;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434.6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4.8%。
本市水土流失的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在西部山区也存在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杭州湾南岸的海涂区还有一定的风力侵蚀。
本市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富阳、桐庐、临安、建德、淳安等山地较多的县(市)。水土流失面积最多的是淳安县,达778.38平方公里,其次为临安市,为626.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在300平方公里以上的县(市)还有建德市496.95平方公里、富阳市442.65平方公里,桐庐县377.6平方公里。杭州市区(包括萧山区、余杭区)因境内平原较多,水土保持状况较好,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37%。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地类型。全市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为399.3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达到99%以上,其中强度以上侵蚀的面积达282.88平方公里,疏林地、荒草地的水土流失率也在20%以上,重者可达60%。
二、 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水土保持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法律法规,体现“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则,实现2010年25度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50%的水土流失得到治理,2020年完成全部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的目标。 (一)近期目标(2001-2010年)
全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80.82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3.6%。其中太>流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共115.971平方公里全部得到治理。治理坡耕地275.93平方公里,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52.33平方公里(包括坡度大于25度的坡耕地128.32平方公里)。治理疏林地面积1284.87平方
公里,荒草地面积20.10平方公里,其他水土流失面积0.89平方公里。25度以下坡耕地营造梯田123.55平方公里。
(二)中期目标(2011-2020年)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43.88平方公里,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全部得到治理。其中治理坡耕地123.44平方公里,疏林地面积1100.05平方公里,荒草地面积20.39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96%以上。另有约4%的水土流失面积因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限制暂不能治理。
(三)远景目标(2021-2050年)
全面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预防体系,杜绝人为活动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对前期遗留的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酌情进行治理,通过优化全市森林结构,使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益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65%,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三、 水土保持区划
根据《浙江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杭州市分属浙中浙南丘陵山地区和浙北平原丘陵区。全市划分为四个类型区:Ⅰ区东北部平原农田区,Ⅱ区中部、南部低丘河谷风景资源区,Ⅲ区西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林区,Ⅳ区西南部千岛>水源涵养林区。
(一)东北部平原农田区(Ⅰ区)
位于杭州市东部及东北部,包括下城区石桥镇;江干区丁桥镇、笕桥镇、彭埠镇、四季青镇、下沙镇、九堡镇;拱墅区上塘镇、康桥镇、半山镇、祥符镇;西>区古荡镇、三墩镇、蒋村乡;滨江区西兴镇、长河镇、浦沿镇;萧山区城厢镇、闻堰镇、>围镇、新街镇、坎山镇、瓜沥镇、衙前镇、党山镇、益农镇、靖江镇、南阳镇、义盛镇、河庄镇、党湾镇、新湾镇、头蓬镇、前进乡;余杭区临平镇、星桥镇、乔司镇、亭趾镇、博陆镇、五杭镇、塘栖镇、东塘镇、獐山镇、崇贤镇、云会乡、勾庄镇、良渚镇、安溪镇、五常乡、瓶窑镇、彭公乡、余杭镇、仓前镇等平原地区。总土地面积2189.8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
本区属钱塘江河口滨海平原和杭嘉>水网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水网纵横,海拔高程多在10米以下。水土保持状况较好,在零星分布的低丘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33.2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52%。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25.05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5.4%;中度水土流失面积6.31平方公里,占19%;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86平方公里,占5.6%。
本区水土流失治理主要以农田防风林带建设和河网整治为主。对疏林地以封育为主,部分山坡可结合景点建设采取园林化设计。
本区基础建设项目较多,城市建设步伐快。加强对建设项目引起的水土流失
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是本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
(二)中部、南部低丘河谷风景资源区(Ⅱ区)
位于杭州市中南部,包括西>区西>乡、留下镇、龙坞镇、转塘镇、袁浦镇、周浦乡;萧山区戴村镇、许贤乡、欢潭乡、浦阳镇、进化镇、临浦镇、义桥镇、所前镇、新塘乡、来苏乡、石岩乡、云石乡、河上镇、楼>镇;余杭区潘板镇、长乐镇、中泰乡、闲林镇;桐庐县桐庐镇、富春江镇、窄溪镇、石阜镇、凤川镇、深澳镇、洋洲乡、横村镇、方埠镇、旧县镇、莪山乡、分水镇、>琳镇、岭源乡、高翔乡、毕浦乡、钟山乡、歌舞乡、百江镇、东辉乡、芦茨乡、新合乡;建德市新安江镇、邓家乡、乾潭镇、钦堂乡、安仁镇、梅城镇、杨村桥镇、下涯镇、大洋镇、马目乡、洋尾乡、麻车乡、三河乡、三都镇、寿昌镇、航头镇、檀村镇、童家乡、石屏乡、大同镇、李家镇、劳村镇、上马乡、莲花镇、下包乡、姚村乡、凤凰乡;富阳市胥口镇、永昌镇、渌渚镇、新登镇、大源镇、灵桥镇、里山镇、渔山乡、东图乡、场口镇、龙门镇、环山乡、常安镇、高桥镇、受降镇、新义乡、春建乡、三山镇、富阳镇、>源乡、窈口乡、上官乡、常绿镇;临安市锦城镇、玲珑镇、青山镇、板桥乡、三口镇、上甘乡、横畈镇。总土地面积6950.8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1.2%。
本区位于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两岸和苕溪流域的下游,地貌为平原向山区过渡地带,以低丘河谷台地为主,地势自西向南、向东倾斜。较大的河谷平原有新登盆地、寿昌盆地和沿岸滩地。钱塘江干流横贯全区,其主要支流有寿昌江、分水江、渌渚江、壶源江、浦阳江,这些支流在本区汇入钱塘江。
本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低丘区。陡坡垦植、开矿采石、疏林过度砍伐和开发建设活动是造成区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394.49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47.5%,其中:轻度流失面积为758.32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的54.38%;中度水土流失面积470.59平方公里,占33.74%;强度以上面积165.58平方公里,占11.88%。
本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应紧密围绕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对不能退耕的坡耕地要加紧实现坡改梯。退耕地、疏林地、荒草地的治理宜以营造生态公益林为主,适量发展经济林果。林种搭配要合理,做到“针阔叶、乔灌草”均衡发展。
(二)西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林区(Ⅲ区)
位于杭州市西北部,包括余杭区双溪镇、黄>镇、鸬鸟镇、百丈镇;桐庐县怡合乡、合村乡、印渚镇;富阳市万市镇、洞桥镇;临安市石门乡、东天目乡、临目乡、西天目乡、千洪乡、横路乡、马山乡、绍鲁乡、昌化镇、龙岗镇、河桥乡、湍口镇、石瑞乡、洪岭乡、颊口镇、顺溪镇、马啸乡、岛石镇、新桥乡、上溪乡、龙井桥乡、鱼跳乡、太阳镇、於潜镇、藻溪镇、青云镇、杨岭乡、高虹镇、
堰口乡、>山乡、紫水乡、乐平乡。总土地面积3315.9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9.6%。
本区是全市地势最高区域,水土流失面积730.0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2.02%。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349.02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7.8%;中度水土流失面积247.5平方公里,占33.9%;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3.54平方公里,占18.3%。
本区是苕溪流域、分水江流域的源头区,保护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本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本区河流坡陡流急,山多地少,坡耕地较多,造成水土流失面积较集中,这是本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治理过程中应引导山区群众逐步减少坡耕地面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品,疏林地和荒草地宜以发展水保林为主,加大封育力度,在山区提倡使用沼气、煤气、太阳能等其它能源,减少薪柴砍伐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三)西南部千岛>水源涵养林区(Ⅳ区)
位于淳安县境内,包括淳安县文昌镇、临歧镇、富文乡、屏门乡、>山乡、光昌乡、王阜乡、严家乡、千岛>镇、茶园镇、>坪镇、唐村镇、梓桐镇、姜家镇、汾口镇、中洲镇、大市镇、枫树岭镇、里商乡、金峰乡、富溪乡、淡竹乡、许源乡、桐子坞乡、左口乡、汪宅乡、叶家乡、宋村乡、鸠坑乡、南赋乡、浪川乡、郭村乡、东亭乡、龙源乡、百亩畈乡、安阳乡、白马乡共37个乡镇。总土地面积4427.1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6.2%。
本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西部白际山、南部千里岗,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磨心尖、金紫尖、凤凰尖、啸天龙等70余座。汾口盆地为全区唯一小平原。境内有新安江水库,正常蓄水库容178.6亿立方米。
本区的水土流失面积778.38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7.58%。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陡坡垦植、薪柴砍伐过度、山体崩塌、滑坡等。水土流失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水土流失345.85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4.4%;中度水土流失面积298.84平方公里,占38.4%;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3.69平方公里,占17.2%。
本区是千岛>水源区。本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为保护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减少水库的淤积、改善水库水质。本区山多地少,坡耕地较多,水土流失面积大,交通不便,部分山区群众生活较贫困,给水土流失的治理带来一定难度。治理过程中应总结以前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引导山区群众逐步减少坡耕地面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对滑坡等重力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提倡使用沼气、煤气、太阳能等其它燃料,减少薪柴砍伐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对少数发展潜力小的贫困山区,可采取移民下山方式解决其生活出路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