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探析: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具体地说: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上述评课现象,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一起评课说某某老师上课的一大堆优点,而说到这节课的建议和不足时就没有话了。由于评课者站的角度不同,所以观点也不能一样,泛泛听,泛泛评,评完之后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也没有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往往是甲老师出现的问题又在乙老师课堂上出现。
行为策略:1、要明确评课的视角。把握有效评课的视角,就是要体现出层次性,不同的人——骨干教师,侧重教学思想、教学特色、教学艺术、教材处理的独创性的分析总结;胜任教学的教师,重在课堂结构和教法的改革、学习方式的指导、教材内容的优化组合、先进课改经验的推广运用;有待提高的教师,重在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学程序是否清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以及教学基本功的评析。不同的课——实验课、示范课,突出一个“研”字,集思广益,抓住突破点、成功点、闪光点;评优课,突出一个“严”字,体现选拔功能。有待改进的课,突
出一个“扶”字,引导理性反思,诊断问题,寻求改进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2、要明确评课的标准。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有“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善”等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有意义”叶澜是这样表述的: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初步的意义是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我们不可能像大师那样高屋建瓴,但我们可以选择适应新课程与自己的评课标准。我觉得一般教师选定“学生活动说和教学效益说”比较适合、妥当,还较容易操作。
学生活动说:(1)学生动起来了没有?(关注少数与全体的效应)(2)是不是自主地动起来了?(关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3)是内心里动起来了?还是表面动起来了?(关注思维与精神领域)
教学效益说:(1)教学资源优质利用(2)教学潜能有效开发(3)实践过程有机展开(4)有用信息动态生成(5)发展需要适时满足
3、要聚焦评课的内容。听课者每人带着不同的目标和观测点进教室听课,评课时,每人就自己的观测点和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说。然后教研组将评说内容重点聚焦到课堂教学某一个方面,再组织听课教师进行讨论,形成优化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让大家去分享、去实施。
第九大假象:课堂教学中的假问题
行为描述:某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提出了8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什么?②统一战线建立后,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两个问题是复习上节课内容。) ③北伐的目标是什么? ④北伐的主要对象? ⑤北伐军分哪几路? ⑥北伐的主要战场在哪里? ⑦北伐军的主力是哪一路?⑧东路的讨伐对象是谁? 然后采用男女生竞赛计分的方式完成这8个问题。
行为探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是以问题而展开的。所谓的教学问题是一个有新的内涵的概念,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编制的,又覆盖教材内容且认识水平较高的一些问题。它不是随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的,而是以“问题群”(指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的问题)的形式刻意安排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计。但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多为事实性问题,预设性问题多、生成性问题少,共性
问题关注多、个性问题关注少,优秀群体的问题关心多、弱势群体的问题关心少。
上述案例中历史老师提这些问题与其说是激发学生思维,不如说是打发课堂时间。很明显,第一,这些问题大部分是事实性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回答;第二,所提问题与其说是在努力引发一场有意义的讨论,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口头测验;第三,采取男女生比赛计分的办法,促进了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由于问题本身基本是一些判断题、填空题,大部分学生关注的是谁来回答问题,而并不是关注问题本身。而这种为问而问,为答而答,提问和回答事实上都已经远离了发问的初衷。
行为策略: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如何把握好这门艺术,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提问应该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纽带,它应该是将教师要讲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的契机。必须教的东西不能直接讲授,必须将其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这才是发问的本质。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方面依据于教材,另一方面取源于学生,但很大部分需要教师的再加工——“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的问题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班情、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让问题驱动教学,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度化。问题的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