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
.
6、证明:((Q∧S)→R)∧(S→(P∨R)) = (S∧(P→Q))→R. 证明:
左边:((Q∧S)→R)∧(S→(P∨R)) =(┐(Q∧S)∨R)∧(┐S∨(P∨R)) =(┐Q∨┐S∨R)∧(┐S∨P∨R) =(┐Q∨┐S∨R)∧(┐S∨P∨R) 右边:(S∧(P→Q))→R = ┐(S∧(┐P∨Q))∨R = (┐S∨(P∧┐Q))∨R = (┐Q∨┐S∨R)∧(┐S∨P∨R)
所以 ((Q∧S) → R)∧(S→ (P∨R)) = (S∧(P→Q))→R.
7、设I是整数集合,k是正整数,I上的关系R={
证明:(1) 对任意的x ∈ A,有x-x=0可被k整除。所以
(3)设x,y,z ∈ A,若
综上所述, R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故R是等价关系。 8、证明:
⑴((p→q)→r)? ((┐q∧p)∨r) ⑵p→(q→r)? ┐r→(q→┐p) 证明:
⑴ ((p→q)→r) ?
((┐p∨q)→r)
//蕴涵等值式
???
(┐(┐p∨q))∨r (p∧(┐q))∨r ((┐q∧p)∨r)
//蕴涵等值式 //德·摩根律 //交换律
⑵p→(q→r)? ┐r→(q→┐p) ?┐p∨(q→r)
//蕴涵等值式 //蕴涵等值式 //结合律与交换律 //蕴涵等值式 //蕴涵等值式
?┐p∨(┐q∨r) ?r∨(┐q∨┐p) ?r∨(q→┐p)
?┐r→(q→┐p)
9、证明(P∨Q) ∧(P→R) ∧(Q→S)?S∨R 证明:
(1) P∨Q
已知前提 由(1) 已知前提 由(2) 和(3) 由(4) 已知前提 由(5) 和(6) 由(7)
(2) ┐P→Q (3) Q→S
(4) ┐P→S (5) ┐S→P (6) P→R
(7) ┐S→R (8) S∨R
10、证明P→ ┐Q,Q∨┐R,R∧┐S? ┐P
证明用反证法,把┐(┐P)作为附加前提加入到前提的集合中去,证明由此导致矛盾。
(1) ┐(┐P)
(2) P
反证法附加前提 由(1) 已知前提
由(2)和(3)
(3) P→┐Q (4) ┐Q
(5) Q∨┐R (6) ┐R
已知前提 由(4)和(5) 已知前提 由 (7)
由(6)和(8),矛盾
(7) R∧┐S (8) R
(9) R∧┐R
11、证 (?x)(P(x)∨Q(x)) ?┐(?x)P(x) →(?x)Q(x) CP规则:要证S?R→C ,也就是证明(S∧R) ?C
(1) ┐(?x)P(x) (2) (?x)┐P(x) (3) ┐P(c)
前提引入 由(1) 由(2) ES 前提引入 由(4) US 由(3)和(5) 由(6) EG
(4) (?x)(P(x)∨Q(x)) (5) P(c)∨Q(c) (6) Q(c)
(7) (?x)Q(x)
12、证明定理:设
证明:因为a? (a-1?b) =(a? a-1)?b =1?b= b 所以x=a-1 ? b是方程 a?x=b 的解。 其次证明唯一性,如果有另一解c,则必有 a? c = b= a? (a-1?b),由消去律可知c =a-1 ? b 。 同理可证 y?a=b 有唯一解 y= b? a-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