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赏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23:38:4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文学作品阅读复习

——赏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作技巧(教学设计)

江门市港口中学 陈梭

【考纲要求】

广东省中考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 1.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感、形象。 2.理清作者思路和作品线索。 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4.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初步欣赏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6.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7.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背景:

质量上乘的文学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根据广东省中考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学生要初步欣赏作品的写作技巧。但是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也比较笼统,在初中阶段,应该限制于教材中常见的写作技巧。而重点应该在于对记叙文、散文和小说常见的写作技巧的学习的把握上。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1、了解常见的写作技巧有哪些;2、理解常见的写作技巧的运用;3、分析常见的写作技巧对故事叙述、人物刻画、感情抒发和主题表现的作用。 回顾过去六年(2007-2012年)的中考试题,有五年的阅读题都涉及这个考点。2007年中考阅读篇目——散文《鼓神》第16题,2008年中考阅读篇目——小说《歪儿》第16题,2009年中考阅读篇目——散文《寻石记》第15题,都考查了学生对“铺垫”这种写作技巧的掌握。2008年中考阅读篇目——小说《歪儿》第16题,2012年中考阅读篇目——散文《淡淡的深情》第15题,都考查了学生对“对比”这种写作技巧的掌握。2011年中考阅读篇目——小说《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第14题,考查了学生对“伏笔”这种写作技巧的掌握。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考点的答题方法和得分技巧,笔者对这个考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根据实际的学情,设计了这节复习课的教案,让学生重点掌握对比、铺垫、伏笔这三种写作技巧,以提高这个考点的得分。

教材分析: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许多经典的课文都会运用对比、铺垫、伏笔这三种常见的写作技巧。例如:

(1)对比:

七年级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就是运用对比的写作技巧,回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生活,告诉了我们天真活泼的孩子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乐生活的心理;九年级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中,作者写了邻居、胡屠户等人对中举前后的范进的不同态度,运用对比的写作技巧,突出范进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极深。

(2)铺垫:

七年级上册第26课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一文中,开端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短衣帮、长衫主顾的不同,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的出场和悲剧结局铺垫。

(3)伏笔:

七年级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九年级上册第17课《智取生辰纲》中,前半部分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的矛盾,为后半部分写生辰纲被劫埋下了伏笔。

其实,学生对这些写作技巧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在遇到与此有关的考题时,却不知如何答题。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这个考点的答题方法和得分技巧。

教学目标:

1.赏析文学作品中几种常见的写作技巧 。

2.掌握文学作品常见写作技巧赏析的答题方法。

教学重点:赏析文学作品中几种常见的写作技巧(对比、铺垫、伏笔)。 教学难点:学会答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设备:电子白板、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1分钟)

同学们,作者为了更好地在文学作品中表情达意,会采取有效的艺术手段,即写作技巧。而在中考的考纲要求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欣赏作品中的写作技巧。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的就是这个内容。请同学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赏析文学作品中几种常见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学作品常见写作技巧赏析的答题方法。 二、结合课文,重温常见的写作技巧。(4分钟)

首先,我们以选择填空的形式,结合已经学过的课文重温常见的写作技巧。请拿出学案,快速完成第一大题。

1.导入:以选择填空形式,结合已学过的课文复习常见的写作技巧。 附:幻灯片显示板书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借物喻人、欲扬先抑、对比、衬托、象征、侧面描写、铺垫、伏笔 1.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生 活,通过 ,告诉了我们天真活泼的孩子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乐生活的心理。 2.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前文写“我”讨厌阿长的小毛病,后文写“我” 感激敬佩阿长帮忙买《山海经》,运用了 的写法,表现了阿长虽然没有文化、 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3.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开端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短衣帮、长衫主顾的不同,交代 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的出场和悲剧结局 。 4.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我”到仙台受到优待(免学费,职员操心“我”的 食宿),通过 ,突出藤野先生对“我”非常关心,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5.吴敬梓在《范进中举》在一文写了邻居、胡屠户等人对中举前后的范进的不同态度, 通过 ,突出范进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极深。 6.施耐庵在《智取生辰纲》一文中,前半部分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的矛盾, 为后半部分写生辰纲被劫埋下 。

2.提问学生,并明确答案。

看来同学们对常见的写作技巧还是熟悉的,本课时重点复习其中的三种:对比、铺垫和伏笔。

二、链接中考考题(2分钟)

从这个练习可见,在课文中学到的这些知识就是考纲要求我们掌握的,也是中考会考到的。而在过去的六年中,有五年的阅读题都涉及这个考点。请同学们看幻灯片的链接中考: 1.2007年中考阅读篇目——散文《鼓神》第16题:

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考查对铺垫这种写作技巧的掌握)

2.2008年中考阅读篇目——小说《歪儿》第16题:

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考查对比、铺垫两种写作技巧的掌握)

3.2009年中考阅读篇目——散文《寻石记》第15题:

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 。 (考查对铺垫这种写作技巧的掌握)

4.2011年中考阅读篇目——小说《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第14题:

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考查对伏笔这种写作技巧的掌握)

5.2012年中考阅读篇目——散文《淡淡的深情》第15题: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考查对对比这种写作技巧的掌握)

四、牛刀小试,模拟中考。(15分钟)

那么要是在中考出现相关的题目,你们又会不会做呢?2010年的阅读篇目《偷父》没有出到这个考点的题目,老师自拟了两题来考查大家,请同学们牛刀小试,模拟中考。限时10分钟。

1.学生阅读下面中考篇目,完成老师自拟题目。(提醒学生阅读时标注段号)

偷 父 刘心武(2010年中考)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这时,忽然听见卧室床下有动静。我左手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用窗帘叉指着他:“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

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有拿啊!”

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我大吃一惊:“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抢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幕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

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总想偷走它。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茬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他们那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鸣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也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又出门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冲出楼门,四面张望。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一派寂静笼罩着我。

——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选自2005年12月25日《文学故事报》,有删改)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赏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2pte8b8co4m0xd0pw4b4c2db011p100m9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