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冯特所著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2心理是脑的机能: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3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个半球由胼胝体联合起来,大脑的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 4.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5.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 负诱导: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
同时诱导:正诱导:听音乐时,闭目倾听效果更好,因为:负责视觉的枕叶抑制,引起负责听觉的颞叶兴奋。负诱导:运动可以缓解认知活动的疲劳感,因为:运动脑区兴奋,引起高级认知中枢抑制,可以缓解额叶疲劳。
相继诱导:正诱导:小孩临睡前往往容易很兴奋,出现所谓的“闹觉”现象,因为:睡觉前大脑突然抑制,导致短暂兴奋。负诱导:昨天网吧玩了一夜,早上一场疲劳,因为:一夜的大脑兴奋,引起早上的抑制。 6.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认知过程
1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现象)特点: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产生条件:主观性条件,突发状况。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目的性,需要意志努力,产生条件:目的、间接兴趣、组织和意志力 3有意后注意:有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产生条件: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
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注意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量。
影响广度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性质和任务3个体知识经验的影响 2注意的稳定性:(时间的长短)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向上的持续时间。 3注意的分散:主义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5主义的转移:(主动)主义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得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3明确的信号提示
4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7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受性(能力):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2感觉阈限(范围):能够引起人的感觉得刺激范围。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3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明适应是感受性提高,暗适应是感受性降低。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分两种:同时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继时对比。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得现象。也叫感觉后像。 4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触景生情)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知觉的总类:根据知觉反应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性的反应。
知觉的基本特性: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的反应。 2整体性:(窥一斑而知全豹)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不同的人在知觉同一对象的时候,结果不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4恒常性:在知觉的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条件发生变化,客观事物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9.记忆:
1 记忆的主要类型:1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形象记忆(余音绕梁)、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保持时间:一秒以内,记忆容量:容量较大 通过注意 2短时记忆: 一分钟左右, 工作记忆7+ - 2个组块 3长时记忆; 一分钟以上 容量无限 3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与特定的时空产生联系)、语义记忆 4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是怎样做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时事类知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命题、命题网络、图像。 2记忆过程:1识记 2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1遗忘:遗忘不是记忆过程,遗忘包括想不起来又包括记错。
遗忘的原因:1记忆痕迹消退说:巴普洛夫,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 2干扰抑制说: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1前摄抑制:先前学习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2倒摄抑制:后来学4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记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3同化说:奥苏贝尔,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4动机说:(考试紧张)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抑制作用引起的。 5提取失败说(想不起来了、舌尖效应):之所以我们对一些事物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消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2遗忘的规律: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了“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在遗忘了。
3回忆与再认:回忆:对于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重现第能识别出以前经历过的。
4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5.防止遗忘的方法: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10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性、概括性的反应。
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2概括性:1思维反应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2.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思维的类型: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 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的实际动作,动作停止,思维停止。 2具体形象思维: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表象不在眼前,在头脑当中呈现出事物的形象。 3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 直觉思维:是未经初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与灵感、第六感顿悟相联系。 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1聚合思维:也称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2发散思维:也叫求疑思维,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4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
1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以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用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性思维:
10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分类:1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 1无意想象(做梦):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产生的想象。
2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跟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 1再造想象(读小说):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写小说):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他就变成理想(符合客观规律),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不符合客观规律) 11情绪情感过程
1情绪的成分:1独特的主观体验
2外部表现:情绪的外部表现称之为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3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
2情绪的维度: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3情绪的状态: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在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2激情:是一种爆发性强烈性而持续时间短暂性的情绪状态。(暴跳如雷、怒发冲冠、呆若木鸡)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新老师上讲台)
1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 2理智感:好奇、自信、困惑 3美感:对美景的欣赏、对英雄人物的颂扬 1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的产生与自然体的自然需要有关,情感产生于人的社会性需要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情感则是产生与社会生产实践中。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与持久性。 13情绪与情感的联系;情绪与情感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情绪和情感是两种彼此难以分离的心理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14意志过程:
1动机冲突的类型有如下几种表现:
1双趋冲突:同时存在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一个所产生的动机冲突。(两个都想要,但只能要一个) 2双避冲突: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进退两难,前有狼后有虎) 3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即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
回避,从而引发的冲突(矛盾) 4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力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产生的冲突。钱多的工作 嫌累 钱少的工作 嫌悠闲 同事好的工作 嫌领导变态 15.意志品质:1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 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 2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果断性是指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 (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3意志的坚持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得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方面的意志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与坚持性相反的是意志品质是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 4意志的自制性:是指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 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16.个性心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最基本、最低)安全需要、归
属于爱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尊)(认可自己和成就自信自主)、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最高层次)。前四匮乏性需要,后三成长性需要
17.气质: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特征: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但暴躁易怒、好冲动。(张飞、鲁智深)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但稳定性差、见异思迁。(唐伯虎、王熙凤) 粘液质:安静稳重踏实,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抑郁质: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林黛玉) 1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1。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2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3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4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2气质与性格的联系:1气质与性格都属于稳重的人格特征,二者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相互影响。 2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 17.社会心理与行为: 1社会态度:社会态度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2印象形成:晕轮效应: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陌生人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己度人将心比心 18群体心理:1社会抑制: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活动效率或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干扰或者社会抑制。 2社会惰化:许多人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三个和尚没水吃、磨洋工) 3社会标准化倾向:多数人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共同学习或工作往往在完成速度和质量上有渐趋一致的倾向。 4从众与服从: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作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19能力:流体能力:人的先天禀赋,生理影响较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