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着,她的胸部时时摩贴在干部脸上,一阵阵发散着温暖的香气”。她在众多男青年面前“招展花枝”般的走动,也让人颇觉轻浮和招摇。她聪明、心灵手巧,“不管多么复杂的花布,多么新鲜的鞋样,她从来一看就会,织做起来又快又好”。“她到菜园里生产,浇起园来,可以和最壮实的小伙子竞赛。”但她这些是不多做的,就连安静的在炕上包包子,几天下来也不能了。她平时的事情是抓鸽子玩鹰,和六儿四处玩耍,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行为太过放纵,再加上语言尖刻,很难称得上贤惠。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小满儿性格中有这些矛盾的两极性呢?
在文章中,小满儿一共有三次哭泣。“她忽然觉得很难过,一个人掩着脸,啼哭起来。”“她明白自己的身世:她是没有亲人的,她是要自己走路的。”
小满儿的身世很凄苦。小满儿和黎大傻的老婆不是亲姐妹,父母也不是亲生的,她是抱养来的。她的养父母是做“包娼包赌”买卖的,可想而知,小满儿从小生活的环境是多么的肮脏,她的养母和姐姐在她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多么坏的榜样作用。她的养母五十多了,还在热心打扮;她的姐姐也是“落后、肮脏和名声不好”的懒人,就连“包包子擀皮这极轻微的工作”,“也是不愿意担负的”。小满儿也明白这一点,她对养母说:“名声不好听,也不是从我开始,是你们给我的好榜样呀!”
养父母抱养她也是有目的的。她的婚姻就成了金钱的牺牲品;她的姐姐为了吸引六儿投资,才请她来。可以想象,一个时时为了金钱的家庭,是不可能带给小满儿多少温情的。小满儿成长道路上爱的缺失,必然导致她语言的尖刻和行为上的放纵。她有时对自己也是痛恨的,想改掉身上的毛病,可根深蒂固的坏习惯要消除是需要过程的。还是应该庆幸,小满儿虽然把美丽当作女人的法宝,炫耀和自信着自己的美丽,但她并没有成长为一个出卖美色的女人。
你了解人不能像看画儿一样,只是坐在这里。短时间也是不行的。有些人,他们可以装扮起来,可以在你的面前说的很好听;有些人,他就什么也可以不讲,听候你来主观的判断。她先是声音颤抖着,忍着眼泪,终于抽咽着,哭了起来,泪珠接连落在她的袄襟上。
小满儿是孤独的,她既不同于她的姐姐,也不同于大家。无人真正理解她的苦楚。即使六儿,也并不真正了解她在想什么。女人们看不起她,和她保持距离;男青年们对她的追随也是对其美色的欣赏。愿意接近小满儿的不多,“有的胆怯,有的是避嫌疑”。小满儿对这一点也很清楚,她明白她和六儿的爱情招来很多的非议,大家把她当作乱搞男女关系的女人和落后分子。下乡的干部说“你就是小满儿同志”,小满立刻敏感地说“他们怎样介绍我?”
她的泪水显示着内心的痛楚,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外界对她的冷漠使她时时处于防备中。她想改正自己的毛病,可周围并没有给她机会。虽然大家都在动员她去开会,可她并没受到尊重。人们都用另样的眼光看她,她有时只有再退回到原来的世界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她的退缩也失去了别人对她了解的机会。从小到大,她缺少的都是爱和尊重,如果人们对她送去的是平等的目光,我想小满儿的美丽会少了轻浮,多了稳重。
“有一个尼姑,曾经吊死在这里。小满儿指着大殿前面的一棵大树说,因为恋爱不自由”。小满儿说着,“眼里流出泪来”。
小满儿一直痛苦在她不幸的婚姻中,她想打破却无力。传统标准不允许,她的妈妈和姐姐更不允许。她想追求自己的爱情,也招到了同样的反对。她的抗争和努力,都好像是徒劳的。于是,她只有跳上马车,踏上了前途未卜的道路。
这个勇敢的小满儿,这个美丽如花却又不完美的女人,这个…… 周美兰,山东曲阜师范学校教师。
循馨赏荷觅藕实——读《铁木前传》有感(转) 默认分类 2007-11-02 09:11 阅读25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现在要讲17年小说中的乡土文学了。这个时期以柳青、周立波、赵树理、李准等为代表。但孙犁的作品依然是散发独特魅力、不容忽视的。我们课本上节选了他的《铁木前传》。节选的这些内容主要是关于小满儿的。以前读这部作品时看的很忽略,完全是囫囵吞枣。现在要讲了,重看,才发现这作品的独到之处。尤其是小满儿这个形象,简直是一个颠覆性的创造。她太独特,太难以把握,也太难以定义了。让学生们分析这样的角色,是对他们的阅读体验的一个挑战。这令老师很是兴奋!
为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特转贴此文,以作引导。
(一)铁凝在《怀念孙犁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写“……而引我去探索文学的本质,去领悟小说审美层面的魅力,去琢磨语言在千锤百炼之后所呈现的润泽、力量和奇异神采的是孙犁和他的小说。”反复品读《铁木前传》再去想这段话才深刻理会其中的含义。文学的本质即除题材、故事人物进入人情、人道、人性的层面。不是应景之做,
随波逐流,丧失文学的生命真实。
《铁木前传》写了合作化运动前后,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生活与思想认识的变迁,主要刻画了九儿、四儿、六儿、小满一代年轻人身上呈现的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小说中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没有宏大铺陈的场面、气势;亦少有人物心理斗争的错综复杂,只是散文式的结构与亲验式的精到而优美的语言,就为我们呈现出一副关乎人情、人性的生动而真实的画卷。作者的思想就通过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活灵活现的任务,得到了展现。一种思想特别是亲身体验产生的内心感受必须有丰富的现实说作为血肉,才能具备真实的场景和真诚的激情。从此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学艺术中现实主义传统
的发扬与广大,读到了真实,生动和丰富。
孙犁先生在一封关于《铁木前传》的通信中如是说“投机取巧,虚伪造作,是现实主义的大敌。不幸的是,这样的作品,常常能以哗众取宠之卑态,轰动一时。但文学艺术的规律无情,其结果,当然是昙花一现。”想只有通过用心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高于生活,发乎于情,顺乎于性,合乎于道的文字才能有其独特的生命个性,才能有永久的生命力。就像圣洁的荷花开放。后来人可以循着这条路,找到深植于生活沃泥中的人
性的藕实。
(二)孙犁先生笔下的健美、坚毅的女性形象代表着荷花淀派“柔中有刚”的美学特色。用近乎散笔的随意性灵的笔法、结构表现人性、人情。“九儿”可说
是这美学形象的又一代表人物。
“九儿”是铁匠傅老刚独生女儿。母亲早亡。父亲长年在外奔波。从小锻炼了坚强、独立的个性。她面对现实,真诚、热情、随和、亲切。童年和六儿在一起的短暂日子“在九儿那刚刚懂事的心里,除去有人做伴仗胆感到幸福,还产生一种相依相靠的感情。当她就六儿在一块的时候,也真的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危险,因此,她有时也真的相信六儿自我吹嘘的话”。九岁小女孩的心中有了模糊的情感取向。两家家世相当,铁木友谊深厚。似乎六儿和九儿的结合只等瓜熟蒂落,水
到渠成。
几年后,九儿长大成人,又随父亲回到了这个村庄。“九儿长高了。但穿的衣
服也很破旧。她的脸蛋很是干瘦,头发上挂满尘土,鞋面已经破裂,只是那一对大眼睛里射出的纯洁亲热的光芒,使人看出她对于回到这里来,是多么迫切和愉快。”九二迫切想见到的是六儿。那情愫早已暗暗滋生在少女的心房。而屋顶上的重逢,两人的差别已略见端倪。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六儿躲在一排干树枝后引逗一群鸽子玩。对九儿的到来没有她心中预想的“迫切”与“愉快”。六儿扬手引逗着天空的鸽子,懒散地说了几句,说“我不是青年团,你加入了吗?”“我也是刚加入。”九儿说着沉默了。这沉默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隔膜外心的距离。而
六儿仍旧在说着鸽子的事,尔后就忙着装柜卖包子了。
要求进步的四儿透露了六儿的不求上进,不走正道。九儿打算找六儿好好谈谈。在一个大场院里,他们看到六儿和小满儿在捉鸽子。九儿和四儿以及进步青年在憧憬着把村庄建设得富裕繁荣,而六儿和小满儿这帮人整日胡混,厮玩。九儿对生活,对工作充满了热情与虔诚,与六儿的懒散,淡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傅老刚和黎老东决裂后,九儿和父亲搬进了队部,为青年钻井队修理工具,打铁钻钢锥。傅老刚不像他以前的老“亲家”老伙计,只把目光放在自己跑单发财上,而是被青年的热情与奉献的精神感染着。青年们捐献的零碎的破旧的钢铁,在这里锻炼焊接,就像他们各人高涨的热情,铸炼成一股共同建设家园的力量。“九儿的脸,被炉火烘照着。手里的小锤,丁当地响在铁砧上。”这响声陪伴了她苦难的童年,陪伴她走过战争的岁月,陪伴她走在平原纵横的道路上。她这种坚毅与勤劳朴实的个性从在母亲的身体里就已经孕育具备了。他们向往着从他们这一代改变自然环境、改变人们长久走过的苦难的历程,使庄稼丰收,树木成材,泉水涌注,水渠纵横,九儿在这里奉献着自己金石般的忠贞的心意。而这时的六儿和小满儿他们追兔赶鹰,浪费着青春,生命与热情。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事本来青梅竹马的九儿和六儿在背向而驰,在各自的人生路上越来越远。在经历了暗流汹涌的挣扎与苦痛后,九儿有了对爱情的严肃的思考。“爱情-它的结合和童年的伴侣不一样。只有在共同的革命目标上,在长期的协同的辛勤工作里结合起来的爱情,才经得起人生历程的万水千山的考验,才能真正巩固与永久。”九儿有了正确的人生的决断,变得成熟而理智。“天晴得很好。月亮很圆,很明净。九儿在院里站停了一会儿,听了听……她的心情也明快平静下来。她觉得现在的心境,无愧于这冬夜的晴空,也无愧于当头的明月。她定睛观望,好象第一次看清了圆月里那只小兔儿的可爱的活泼的姿态。”从一个懵懂的小女孩到思想进步,有明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的新时代女性思想成熟的九儿就这样在我们面
前逐渐地明晰而呼之欲出了。 (三)孙犁先生在《铁木前传》中还浓墨重彩地塑造了另一具有非凡美学价值的人物小满儿。或许在小满儿身上所赋予的人性更为深刻而真实。小满儿的形象在其甫出的50年代的文艺理论看来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角色,就是今天,我们看小满儿这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仍具有值得我们深思与阐释的价值。小满儿在第六节姗姗出场。她一亮相就引人注目。“这位妹妹的外表和姐姐长得非常不同。人们传说,这孩子原是那些年,从别人家领来的。和她姐姐并非一母所生。”“小满儿一年比一年出脱得好看。走动起来,真像招展的花枝。满城关没有一个人不认识她。大家公认她是这一带的人尖儿。”一起笔就写了小满儿扑朔迷离的身世和她的美。来到姐姐家她安静了几日,就不能安静地呆着了。“抽空到门口站一站”,“又借口占碾子借磨,到大街上去。”“通过这条长长的大街,就像一位凯旋的将军,正在通过需要她检阅的队伍。”小满儿知道自己的美。美就要得到承认与
赞许,要在人群中展现。这是一种本性的流露,就像孔雀开屏般地自爱自怜着。她喜欢人们瞩目,喜欢别人为自己着迷。“什么是女人的法宝?”当六儿提出这个问题时,小满儿带着妩媚的笑,用她那月光下显得更加明丽而媚人的脸做了回答。
在那样落后而蒙昧的年代,小满儿用她的美来印证着人性中的盈缺。 小满儿很善良,又有极泼辣的一面。她的生活里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根,没有真实。“夜晚,对于她,就像对于那喜欢在夜晚出来活动的飞禽走兽一样。炎夏的夜晚,她像萤火虫一样四处飘荡,难以抑制那时时腾起的幻想和冲动。”“她拖着沉醉的身子在村庄的围墙外面,在离村很远的沙岗的丛林里徘徊着……”这样的场景,在每一个充满彷徨、迷惘的不知所之的年轻人身上都出现过。抛费着宝贵的年华,在危险的悬崖上回荡。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尽管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她的聪明像春天的薄冰、薄薄的纸一点就破,但还是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的附着点。徘徊在火热的生活之外,群体之外,放纵,任性,易感、易动而内心里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矛盾的斗争与拷问。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知自己天赋的才智与美貌有什么意义。不知道爱,与六儿,与杨卯儿做着感情的游戏。内心深处渴望着他人的理解与懂得。整日无所事事,打发日子,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没有价值,没有思索,只有得过且过,及时行乐的放纵与恣意与不能摆脱的痛苦。她美丽如锦的生命轻似鸿羽。在我们周围有多少像小满儿这样美艳的生命空自蹉跎,如花儿谢落,让人扼腕,让人窒息,让人感受到人性最深处的孤独,无助与寂寞……或许这种窒息的感觉就是小满儿形象的美学价值
所在。
(四)孙犁先生的作品清新俊逸,饱蓄人情,贴近人性,大抒人道情怀。在当时斗争激烈的峥嵘乱世属于非主流的边缘吟唱。而文学从来都是人学。是个活的精灵。其内在灵肉与人性、人情融合为一的活物。而不是一个时期的政治符号,或博物馆里的社会标本。循着馨香,赏着清艳的荷,我们可以觅到深藏在沃泥中
的人性的藕实。
想念插图
在我童年和少年的阅读记忆里,小人书和带插图的小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方60年代看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山乡巨变》,有一个中间人物名叫亭面糊的与人喝酒,画面上两人围一张破方桌,桌中央一碟下酒菜。那碟中的菜不过是贺友直先生随意画出的一些不规则的块状东西,却叫我觉得特别香,引起我格外强烈的食欲。这可笑的感觉一方面基于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另一方面,由于我对“吃”的特别敏感,因而忽略了贺友直先生在连环画创作上的艺术造诣本身。但不管怎样,连环画《山乡巨变》已被我牢记在心了。又比如少年时读前苏联很多带插图的惊险小说,觉得正是那些画得很“帅”的插图帮了我和小说的忙,使我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对特务和“好人”有了如看电影般的直接认识,也使小说变得更加生动而有光彩。
我第一次读孙犁先生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是在20岁以前。这部四万五千字的小说,在1959年被新成立的百花文艺出版社以带彩色插图的单行本出版,且分精装和平装两种版本,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规格了。我读的是平装单行本,当时除了被孙犁先生的叙述所打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画家张德育为《铁木前传》所作的几幅插图。其中那帧小满儿坐在炕上一手托碗喝水的插图,尤其让我难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