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图画书阅读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前识字”核心经验
作者:张海雯 章洁
来源:《幼儿教育·教师版》2013年第03期
“前识字”活动是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重要成分,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前识字”核心经验。图画书作为早期阅读活动的主要载体,对培养幼儿的“前识字”核心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画书中的文字不仅表现“画外之音”,也会通过大小、样式、环绕等变化承担叙述图画书内容以及表现图画书中人物语气、情绪变化的功能。刘宝根等人(2011)的研究表明,儿童从5岁开始,在图画书阅读中对文字的关注会显著增加,随着阅读经验的增加,又会表现出“假装阅读(文字)”的行为。因此,图画书阅读在促进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发展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那么,如何挖掘图画书中有助于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培养的要素,通过图画书阅读活动实现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的提升呢?我们以图画书《我的妹妹是跟屁虫》为例进行探讨。
一、活动设计的缘起和核心经验的分析
图画书《我的妹妹是跟屁虫》讲述的是兄妹二人因为下雨不能出去玩,妹妹以学哥哥说话为乐,兄妹二人“斗智斗勇”的趣事。整本图画书画面简洁,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和故事线索明确,语言简练且以对话形式贯穿整个故事。以往这本图画书常常作为小班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学说一句完整的话”。但我们仔细分析后发现,整本图画书通过图画充分展现了哥哥和妹妹的表情变化。比如,哥哥一开始被妹妹学自己说话时的困惑,到发现妹妹学自己说话时的生气、愤怒直至抓狂、无奈,再到故意逗妹妹说话时的得意;妹妹在学哥哥说话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得意、调皮。同时,哥哥和妹妹的情绪变化,乃至语气、语调的变化,又通过文字在大小、样式、环绕上的变化得到充分体现。在特定的故事情节下,这些文字产生了特定的功能,并诠释了不同的意义,很好地与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匹配,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例如,图画书第9页(见图1)上哥哥说的话中“跟屁虫”三个字大而粗,并呈跳跃式排列,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对画面人物表情的观察,就可以判断“跟屁虫”三个字在这里传递了哥哥讨厌妹妹学自己说话而产生的生气情绪。又如,图画书第10~11页(见图2)上用喇叭一样的符号和超大的文字表现了哥哥此时的愤怒、抓狂情绪。
图画书中文字的大小、样式、环绕上的变化反映的是人物情绪上的变化,这与“前识字”核心经验中有关“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识”相关。因此,我们将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幼儿有关“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识”核心经验的发展上。对照“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识”这个核心经验的三个发展阶段,我们发现,幼儿已能初步理解图画书中哥哥和妹妹的对话,知道这些对话能表达一定的意义,但还未能关注文字大小、样式、环绕上的变化对体现哥哥和妹妹的情绪的作用。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此可见,幼儿关于“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识”的核心经验处于稳定阶段。对这本图画书的阅读可以给幼儿提供进一步学习、体验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机会,使幼儿的这一核心经验从“稳定阶段”向“拓展阶段”发展。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 1.感受理解,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是在理解故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的,而“前识字”核心经验又能帮助幼儿加深对故事内容(尤其是人物的情绪、情感)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分析故事情节,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我们先通过提问“你有妹妹吗?你的妹妹是怎样的”来调动幼儿对妹妹的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回忆哥哥(姐姐)、妹妹(弟弟)之间的真实情感,激发幼儿阅读图画书的兴趣。然后,我们让幼儿独立阅读,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妹妹是怎么样做哥哥的跟屁虫的?”“妹妹学哥哥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表情?哥哥说话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哥哥的情绪由疑惑到生气再到愤怒最后到抓狂的变化过程(见图3、图4),妹妹的情绪由开心到调皮再到雀跃的变化过程(见图3、图4),为下一步幼儿感受符号和文字的功能做好了铺垫。 2.细致观察,引导幼儿分析符号和文字的功能
在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哥哥和妹妹的表情,归纳出哥哥“很生气”、妹妹“很调皮”后,我们通过提问将幼儿的注意力从画面引到符号和文字上,特别是比较哥哥和妹妹说的同一句话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思考“这样特别的字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帮助幼儿意识到符号和文字的变化可以体现情绪、情感的变化,并且能够初步将符号和文字的变化与表情的变化对应起来。 从帮助幼儿理解符号和文字功能的角度,我们事先预设第9页及第10~11页为集体阅读页。当幼儿分享到这些页码的内容时,教师就将其呈现在PPT(演示文稿)上,与幼儿进行重点讨论。例如,对第9页(见图4)上哥哥说的话中“跟屁虫”三个字,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哥哥很生气?”“跟屁虫三个字跟别的字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从观察画面到观察文字,从关注文字形式到关注文字功能,从而帮助幼儿初步感受文字的变化可反映人物情绪变化的功能。又如,第9页(见图4)上有两个“啊”,我们就引导幼儿通过比较观察发现两个“啊”的大小变化以及哥哥、妹妹的不同表情,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两个“啊”字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3.情感迁移,帮助幼儿理解符号和文字的功能
幼儿是否理解图画书中符号和文字的含义,体现在幼儿能否用恰当的方式(语气、语调、语速)表现哥哥和妹妹的对话。
我们通过提问“如果你是哥哥(妹妹),你会怎么说这句话”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情感迁移,帮助幼儿体验真实的情感,从而实现从关注文字功能到理解文字功能的有效过渡。例如,在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图2中文字的意图时,我们通过问题“如果你是哥哥,这时候你会怎么说”,先让幼儿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绪来表达这句话,然后请一名幼儿扮演哥哥来说这句话。说完后,请幼儿根据表情和声音判断这是不是一位愤怒到抓狂的哥哥,适时引导幼儿通过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语速等来表现图画书中哥哥和妹妹的话语,体会哥哥和妹妹的情绪。这种集体讨论和分析,一方面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幼儿通过表达进一步理解了符号和文字的功能。
在幼儿已能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初步表现图画书中第5~11页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后,我们与幼儿一起完整地从封面阅读到第11页。然后,我们将幼儿分为男孩和女孩两组,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表现哥哥和妹妹的情绪、情感。 4.拓展运用,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前识字”核心经验
我们将图画书划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前11页)作为幼儿感知、学习符号和文字功能的载体,以帮助幼儿初步学习这种核心经验,后半部分作为幼儿核心经验的运用部分,希冀幼儿运用这种核心经验自主地阅读图画书,理解图画书的内容,体会哥哥和妹妹在后面故事中的情绪、情感的变化。
在完整阅读图画书的前半部分之后,我们通过提问“哥哥向妈妈告了状,妹妹还会做跟屁虫吗”,提示幼儿用刚学的本领去观察、分析后面内容中的符号和文字,结合图画书中哥哥和妹妹的表情,猜一猜哥哥和妹妹会怎么说这句话。例如,哥哥说的“你是猪—八—戒”(见图5)这一句,幼儿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就能用粗重、停顿的语气和愤怒的表情说出来。又如,在妹妹说“晚~安~”(见图6)这句话时,幼儿能关注文字和符号的变化并结合画面和故事情节,运用细小、微弱、拖拉的声音和安静的表情来表现。 三、对图画书阅读中“前识字”核心经验培养的思考
对教师而言,在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前识字”的核心经验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如何利用图画书这一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主要载体,在阅读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前识字”核心经验的提升?对此,在《我的妹妹是跟屁虫》的教学活动的研讨中,我们有着如下初步的思考。 首先,要从“前识字”核心经验的视角来阅读和分析图画书。我们发现,《我的妹妹是跟屁虫》这本图画书充分展现了符号和文字的功能,因此我们对其作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利用。我们认为,在分析图画书中的“前识字”核心经验时,教师要明确其内涵,精读图画书,分析图画书中的文字在呈现位置、大小、排列方式上的变化和特点,思考文字的变化和特点在反映图画书内容,展现人物情绪、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然后分析图画书能给幼儿提供何种“前识字”核心经验及幼儿在这种核心经验上的水平(是起始阶段、稳定阶段还是拓展阶段),从而确定阅读教学活动的目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