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doc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8 7:17: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试背诵课文。 问题导学

读一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 (3)行拂乱其所为 ( ) (4)所以动心忍性 ( ) (5)曾益其所不能 ( ) (6)法家拂士 ( ) 2.通假字

① 曾,通“增”,增加 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② 衡, 例句: ③ 拂, 例句: ④ 忍, 例句: 3.使动用法:

⑤ 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 ⑥ 劳: ⑦ 饿: ⑧ 空乏: ⑨ 乱:

4. 动词用作名词: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名词用作动词:过:犯错 例如:人恒过 6. 一词多义

⑩ 拂 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11 拂(bi)同“弼”,辅佐 例如:

12 发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 13 发 (fa) 表现 例如: 14 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衣食所安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议一议

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进行小组学习。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问题导学

1. 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又想要说明什

么?请你举一举古今中外与之同类型的事例

2. 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这三个条件是?磨练目的是什

么?

3. 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那么,一个国家要想避免

“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 最后作者总结了全文,归纳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

作者专门设为一段,更加醒目,更加突出但“安乐”一词在前文并没有出现,你觉得,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什么是“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 你认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出这个论点的?

6. 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

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7.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巩固训练: 背诵课文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活动预设(新授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自学时间为20分钟,根据本节内容的难度,学法指导:默读课文,读两遍,第一遍先读课文整体把握,第二遍读的时候要结合导学案上的问题,并圈点标出自己的疑问。

将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疑问保留到小组学习时解决。 三、小组学习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对学案的问题进行交流,需要改正的必须用红笔;最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修改,不要养成擦掉重来的坏习惯。注意书写质量。小组长要检查学生课本批注情况。 四、展示点拨

1.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一)通假字1.曾,通“增”,增加 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2.衡,通“横”,梗塞,不顺 例句:衡于虑 3.拂,通“弼”,辅佐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 4.忍,通“韧”,坚韧 例句:所以动心忍性

(二)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 例如: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 例如:饿其体肤,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例如:空乏其身 忍:使......坚韧 例如:动心忍性

乱:使......受到阻扰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2.动词用作名词: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名词用作动词:过:犯错 例如:人恒过 (三)一词多义

1.拂(fu)违背 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2.拂(bi)同“弼”,辅佐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3 发 (fa)被选拔,被任用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 4 发 (fa) 表现 例如:征于色,发于声

5.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逸) 衣食所安 (养)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活动预设(新授课)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师生齐背课文新课。

二、自主学习

结合导学案学习。将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疑问保留到小组学习时解决。 三、小组学习

小组长要检查学生课本批注情况。

四、展示点拨每个小题要求学生先口头展示,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点拨。要求学生随时进行红笔改正。

1.共同:都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目的:说明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证明生于忧患 作用:运用了排比的句式,为下文的论证奠定了事实基础 2.内心——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

正面论证: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反面论证:作者由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也就是说,一个国君要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的磨练

本文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思路】先从个人方面,从两个方面来谈:先从客观方面(例举6个例子)要经过磨练,还要有个人主观上的努力奋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才,来证明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2)从国家方面——死于安乐——怎样从个人方面来一步一步分析的?

【思路】后从国家方面,也是从两方面来谈:先从国内,后从国外,这样的国家都生活在安乐中,往往都会灭亡,进而证明了死于安乐的观点

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六、教学反思

搜索更多关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doc 的文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35pn4wpz87916095d6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