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大作业
一、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并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昔者,孔子没①,三年之外,门人治任②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③之,秋阳以暴之,皜皜④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⑤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⑥,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注解:
① 没:通殁,死亡。 ② 治任:指收拾行李。 ③ 濯:洗。
④ 皜皜:光明洁白。 ⑤ 鴃:伯劳鸟。 ⑥ 膺:击。
一、将上面的古文译成现代文。(60分)
二、对照译文,分析下列句子的古今语法差异。(40分) (1)江汉以濯之。
(2)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3)戎狄是膺。 (4)子是之学。 答案:
一、答:从前孔子去世,门徒们守孝三年,收拾行李将要回乡时,去子贡那里作揖告别。彼此相对痛哭,泣不成声,然后才回家。子贡又返回墓地,在祭场搭建住棚,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回家。后来的某一天,子夏、子张、子游因为有若长得像孔子,打算像侍奉孔子那样礼待他,并勉强曾子同意。曾子说:“不可以. 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盛夏的太阳下曝晒过,洁白无暇。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现在,那个话语难听得像伯劳鸟叫似的南方蛮子,攻击先王之道,你却背叛自己的老师去向他学习,这跟曾子相差太远了。我听说?(鸟雀)从幽暗的山谷飞出来迁到高树上?的,没听说从高树迁下来飞进幽暗山谷的。《诗经·鲁颂》上说:?征讨戎狄,惩罚荆舒。?周公尚且要征讨楚国人,你却还向楚国人学习,也真是不善改变的了。
二、答:(1)江汉以濯之:译为“用长江、汉水来洗它”,这是宾语前置句,“之”提前表复指、汉水去清洗,如原文后面紧接着的“秋阳暴之”就是一例。“江汉”是“以”的宾语。在古代汉语里,介词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构成介宾结构,其结合形式与现代汉语大同小异。所谓“大同”是古代汉语大部分介词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形式与现代汉语相同,即介词在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在后。所谓“小异”是说,古代汉语里有一些介词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形式比较灵活自由,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在前,介词在后。
(2)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译为“从幽暗的山谷飞出来迁到高树上”, 状语后置,再如成语“一以当十”也是。即从幽谷出来,现在应该说“于幽谷出”。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3)戎狄是膺:译为“征讨戎狄”,“戎狄”是动词“膺(打击)”的宾语,用代词“是”复指而前置。按现在说法就是“膺戎狄”。
(4)子是之学:译为“你却还向楚国人学习”。“是”为动词“学”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而前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