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第二课时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教学难点 知识重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 “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出示教科书89页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 以学生身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边的实际问题 提出问题 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展开讨论,突学生? 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进一步渗透模学生讨论、分析: 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2、找相等关系: 分析问题 型化的思想 引发学生认知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上的冲突,寻式相等. 3、列方程:3x+20=4x-25 ? (1) 求解决途径。 在此结合例子 设问1:怎样解这个方程?它与上节课遇到的解释“项”,没方程有何不同? 有正式给出项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的定义,为突 1 / 5
(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出方程主线, 设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这里不做更多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补充,学生可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以自然接受。 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 (2) 设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等式的性质1。 再次渗透化归思想。 培养学生说理有据,画框图、标箭头,辅助学生分析。 通过观察结果 强调“变号”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这一特点。 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使学生认识到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移项法则是由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于解方程的需要有依据地产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生的,在理解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基础上记忆法则。 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课本上第79面练习 2 / 5
对于问题1还有不同的未知数的设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若设去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拓广探索 比较分析 x2?x?2x?140 及时巩固、反馈 若设今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x4?x2?x?140 1、现在你能解答课本85页的习题3.1第6通完成这部分题吗? 综合应用 巩固提高 题,使学生熟悉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2、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算了一下,际问题的一般如果增加一条船,正好每条船坐6人,如过程,掌握解果送还 和了一条船 ,正每条船坐9人,题的正常程问这个班共多少同学? 序,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结与作业 提问: 1、今天你又学会了解方程的哪些方法?有哪些使学生能理解步聚?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解方程的目 课堂小结 2、现在你能回答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标,,体会解法“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吗? 中蕴含 的程3、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又有何共同特序化思想。 点? 3 / 5
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① 解方程的步骤及依据分别是: 移项(等式的性质1) 合并(分配律) 系数化为1(等式的性质2) ② “对消”与“还原”就是“合并”与“移项” ③ 表示同一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 1、必做题:课本第93页习题3.2第2、3(3)(4)、7、8题 2、选做题: 布置作业 将一块长、宽、高分别为4厘米、2厘米、3 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底面半径为2分层次布置作厘米的圆柱,它的高是多少?(精确到0.1业。 厘米,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课时同样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注重算理,创设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条件以及解法中化归思想的渗透,为使学生能观察分析出方程中的某一项在移项前后的变化,画框图、标箭头,辅助学生分析;为使学生对本节中“表示同一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这个基本的相等关系巩固理解,补充课堂练习及课外选做题,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相互合作,自主探究,增强实践能力。 通过这两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程序化的思想,而一元一次方程是最基本的代数方程,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对后续学习(其他的方程及不等式、函数 4 / 5
等)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基础内容的分析归纳,并通过设置必要有练习来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是很有必要的。
5 /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