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 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动句:“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
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趁热打铁】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语·宪问》)
A.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B.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C.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D.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答案 B
解析 译文: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乎礼
(《论
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
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
1. 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边练边悟
请用斜线(/)给下面两段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1)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_如_江_河_之_停_蓄_其_发_于_外_者_烂_如_日_星_之_光_辉_其_清_音_幽_韵_凄_如_飘_风_急_雨_之_骤_至_其_雄_辞_闳_辩_快_如_轻_车_骏_马_之_奔_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答案 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2)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因、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_专_门_之_攻_习_犹_未_达_古_人_之_精_微_况_泛_览_所_及_爱_憎_由_己_耶_夫_不_传_者_有_部_目_空_存_之_慨_其_传_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
爱憎不齐之数。 《文史通义》)
(节选自
答案 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
2. 做后检查,最好小声朗读一遍。其拗口之处,往往就是断错之处。再者还可检查文意是否通顺等。 边练边悟
(1)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_者_之_于_古_人_必_始_而_遇_其_粗_中_而_遇_其_精_终_则_御_其_精_者_而_遗_其_粗_者_文_士_之_效_法_古_人_莫_善_于_退_之_尽_变_古_人_之_形_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 辞类纂·序》)
答案 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 参考译文
神、理、气、味,是文章的精神;格、律、声、色,是文章的形式。但是如果舍弃文章的形式,那么文章的精神又依靠什么来寄托呢?学写文章的人对古人(的文章),一定是先掌握它的形式,再掌握它的精神,最后就能灵活驾驭这些精神,并舍弃这些形式。文人学习古人,没有
(选自姚鼐《古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