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思路与答题方法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30 18:24:5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思路与答题方法

记叙文简单的文体知识:

从一个大范围看:记叙文有一般记叙文和特殊记叙文之分。其中一般记叙文就是简单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浓郁的散文和有着虚构情节的小说就属于特殊记叙文的范畴。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弄清文章的体裁,然后根据不同的特点认真答题。 (一)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1、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

(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1)肖像(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提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3、议论及其作用。

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看法。其作用一般为点明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等。 4、抒情及作用。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或寓情于事,或寓情于理,寓情于景。其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深化文章的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三)叙事线索

1、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想变化。(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 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1)文章的标题。(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4)作者的思想感情。(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四)记叙的顺序:

1

顺叙 倒叙 (同一件事) 插叙(另一件事) 1、记叙顺序的作用:

(1)顺序。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2)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呆板单调,增强生动性。 (3)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解释、衬托作用,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五、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还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3、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抒情 六、表现手法及作用:

1、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2、写作手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7、分析记叙文的段落结构:

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②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③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七、八种常用修辞手法 1、定义:

(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

2

(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

(5)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诗歌或对联中出现。

(6)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重复的词、短语或句子中间插入其它内容)两种。

(7)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设问分两种,一种是自问自答,一种是问而不答。

(8)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以肯定形式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2、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使事物形象生动、使道理通俗浅显。 (2)拟人:人格化,生动形象,有趣味性。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势,使感情强烈。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音韵和谐。 (6)反复:强调语气,强化内容。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八、词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题 1、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2、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呼应前文。

3、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首尾呼应。

二、记叙文的几种题型

1、概括题(中心思想或者段意)

人物+事件。所有概括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2、筛选信息题

第一,确定需要的信息在文中的位置。 第二,分出要点,

第三,分要点整理、连缀成句。 3、品析词句题

1)题目要求是从词义分析(通常是问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以及可不可以删除或者更换)

答题步骤: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对文章结构和中心起到的作 如:“××”一词原指??,这里指??,结构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

3

思想感情

2)题目要求是从修辞分析(所给词句一定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如: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各种修辞本身的作用+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3)题目要求是从描写方法分析(所给词句一定使用了某种描写方法),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见上文“描写及作用”部分

4)题目要求是从写作手法分析(题目提示使用了何种手法)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写作手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词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题 A、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B、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C、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5、谈阅读感受的题 (此类题往往是开放性题,放在最后一问。)

答题步骤:围绕文章中心确立自己的观点+自身体会+自身的实际举例+扣原文主题小结.

三、做题时的几点意识

1、审题意识 2、原文意识 3、整体意识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四、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4

搜索更多关于: 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思路与答题方法1 的文档
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思路与答题方法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3pqv4h15j58u602wq3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