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
论文题目:从美学角度分析哥特文化
课程名称:西方美术鉴赏 授课教师: 院 系: 年 级: 姓 名: 学 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哥特这个词汇开始鬼魅般潜入我们的生活,并以其暗含的凌厉锋芒悄悄改变了世界。以《剪刀手爱德华》《指环王》、吸血鬼系列如《暮光之城》等为代表的哥特电影票房火热;哥特音乐复苏并迅速发展,如最近的大红人 Lady Gaga的歌曲表达了她对化身为性欲、酒精、爱情、死亡、寂寞等象征的怪兽的恐惧感;甚至连时装界也跟着掀起了哥特风潮,如李孝利式的哥特风眼妆及配饰。
冷静地反思一下,哥特浪潮的汹涌并不止是单凭市场的炒作形成的,追究其背后,还有值得我们回味与反思的美学价值。说起哥特美学,也许你会最先想到,当月光投射在身上,会驻足欣赏地面被拉长的影子,并感慨影子是如此美丽哀伤苍白的黑眼圈少女,或者是在古堡地下室的棺材中沉睡千年却依然英俊如初的吸血伯爵,或者是东京或原宿街头妆容鬼魅的黑色洛丽塔女孩,这些都是黑暗梦境的表征。事实上哥特最初是用来描述某些特定的建筑和物体的,他们的形式均基于 12世纪中叶至 15世纪末在欧洲某些地区建造的尖拱。“哥特”一词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对北方民族中世纪建筑的一种蔑称,后特指中世纪的文化艺术风格。当下对哥特艺术倾向于两种解读:一种是对哥特建筑而言,哥特式又译为“高直式”,它形象地传达了哥特建筑的造型特征;哥特大教堂犹如指引信徒通往天国的驿站,高耸的尖塔,冷峻的尖削,将人们的视觉中心引向虚无缥缈的天国,是中世纪基督教教徒的精神寄托;教堂里的绘画和雕塑较多地采用《圣经》故事原型,用视觉感知引导教徒对灵魂的思考,从而达到宗教的精神洗礼作用。另一种是盛行于20世纪的哥特音乐,电影,服装等艺术形式;这股哥特艺术复兴是以音乐的凄凉沉
郁、虚幻弃世,以电影的冷酷暴力、性乱疯狂等非理性的悲剧、黑暗特质,以及以哥特建筑造型元素为创意的哥特服装等突出特征来宣扬中世纪 的死亡与黑暗美学。下面我将从几个美学角度解读一下哥特文化。 (一) 因鲜明的特征而美
歌德早期在《论德国建筑》中说过“这种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艺术在成为美之前就是造型。野蛮人选择奇异的笔画、恐惧的形状及浓郁的色彩来重现帽子、羽毛及身体。尽管这种形象还处于最随意的状态,毫不具备形状的比例,然而部分与部分是和谐的。唯一具有实质性的艺术就是这种突现特征的艺术。哥特式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很高雅的艺术。哥特式多以表现现实主义自居,以高耸的尖塔指向天空,符合教会的教义。哥特并非片面地表现阴暗恐怖感,而是一种对上帝的虔诚信畏。这些信畏来自对千年到来的恐惧,和当时各种疾病灾荒的恐惧。他们需要教堂足够的高让阳光从琉璃窗中照亮整个厅堂,他们需要教堂的塔尖足够的高耸以便接近天父所在之地。
(二) 因恐惧而产生的崇高美感
恐怖的骷髅,倒置的火把,黑暗的森林,隐密的废墟,不安的骚乱,怪异的性行为,这些是哥特文化的典型意象和特征。哥特文化总是表现出一种孤僻 疏离的、阴沉的精神气质,它总是去探讨那些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战争以及仇恨。但痛苦的现实并不会让人觉得不愉快,因为由此产生的恐惧会使人产生一种崇高的感情。哥特文化的起源并非和教会黑暗的统治,而自己却做尽肮脏之事相互直接联系。只能说教会利用了群众的恐惧心理而已。而真正的哥特文化则指是群众心中美好的、对于上帝的祈求和信仰。在
混乱不堪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对艺术自由的渴求,这种渴求所唤醒的思想表现的巨大冲动创造了一种生意盎然充满希望的艺术,其形式则是建筑。 (三) 由模仿产生的美感
所有的美都存在于知觉和想象中。大自然与艺术的区别,主要体现为程度上的差异,它们都介于知觉或想象中,不同的是自然存在于一般心灵,艺术只存在于天才人物的直觉中,并借助升华固定下来,能够记录并阐释。司汤达在写《巴马修道院》中就明确提到要“模拟自然”。爱情,私奔,密室,城堡,地狱,魔鬼,精灵,死而复生,所有这些哥特艺术里常见的事物,无一不是自然的事物;暴力,邪恶,骚乱,预言,病态,诡异,性爱,死亡,无一不是人类内心最隐秘的恐惧和欲望的写照。哥特用诗意的简单化取代了一般小说实录式的现实主义,以求发掘出人类经验的某种本质,即所有关系的情感内核———爱和恐怖。哥特实际上通过模仿自然的黑暗来表达自由———欲望的自由,性爱的自由,人性的自由,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中的反现实主义。
(四) 悲剧美
莎士比亚的经典不只是浪漫的爱情剧,更浓墨重彩的是那些荡气回肠的悲剧。悲剧亦带给人以美感,无可置疑。悲剧是借助人的共鸣产生作用,是 被理想化的恐惧。快感是悲剧追求的目的,专指借助艺术即模仿产生于怜悯、恐惧情绪中的快感。
追溯到哥特的主题上,我们会发现其与悲剧艺术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冷酷,各种暴力,疯狂和性乱。而悲剧中的非理性和神秘性因素更是切合了哥特的特质:黑暗。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文化体系的理论,精神
上对丑和悲剧的迷恋,驱使哥特文化不停地试图去找寻对生活、痛苦和死亡的另外一种思考。
哥特是凸显特征的艺术,是对自然的创造性模仿,是在丑与悲剧的激励下表现崇高,哥特风潮实质上蕴含着多种美的元素。哥特不单是一种小众美学风格,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哥特是一个可以让人逃离现实而进入的幻想世界,一个黑暗而浪漫的世界。
参考文献:(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2)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序言 (3)鲍桑葵.美学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