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6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8:34: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答案 A

解析 A项对,物种多样性有赖于生态系统多样性;B项错,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项错,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而破坏生物多样性;D项错,混合树种的天然林可以吸引更多的捕食性鸟类和其他天敌物种,不易遭受病虫害毁灭。

2.(2014·江苏,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答案 B

解析 A项,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有利于其他物种的生存,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B项,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后,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C项,无经济价值的物种可能具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保护这些生物能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D项,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对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农田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3.(2012·江苏,2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 ACD

解析 栖息地的破碎化主要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道路建设、居住点的扩大等造成了生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受阻,小块、分裂的小种群对疾病抵抗力的降低、对环境变化适应力的减弱和繁殖率的降低,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B项错误。

4.(2010·江苏,15)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改造前 改造后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9

植物种类 20种 30种 植被覆盖率 10% 25%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菖蒲、芦苇、睡莲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答案 D

5.(2011·江苏,20)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的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易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答案 B

解析 小龙虾由日本引入后,在与本地生物的竞争中占优势而大量繁殖并迅速扩散,属于生物入侵,B项错误;盐城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在其越冬地进行的就地保护,D项正确。

练出高分

1.根据2007年美国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生物乙醇产量将达到1.36×10L,按此推算玉米种植面积要增加1.52×10 m,将占用大面积草地、森林等土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能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化,物种丰富度减少 B.当地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途径不会发生改变 C.利用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作为能源,可部分替代化石燃料 D.若合理规划能源植物的种植,有利于优化农田生态环境 答案 B

解析 若占用大面积草地、森林等土地,单一的种植玉米,则会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物种丰富度减少,A正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途径是食物链或食物网,若占用大面积草地、森林等土地,单一的种植玉米,会使当地物种丰富度减少,食物链与食物网必会受到影响,B错误;玉米发酵产生的乙醇也可作为能源物质,可部分替代化石燃料,C正确;若合理规划能源植物的种植,有利于优化农田生态环境,D正确。

2.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芦苇湿地构成的生态系统在物质和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

10

10

2

11

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C.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D.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答案 D

解析 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在物质上能自给自足,但是在能量上要依靠生产者吸收太阳能即在能量上不是自给自足,A正确;废弃的农田保留了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生物的繁殖体,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B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往往依靠负反馈调节来维持,C正确;芦苇不能吸收有机污染物,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无机污染物,D错误。 3.“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引起的,其不但会使气候暖化,还可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据甲图,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缓冲物质等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维持酸碱平衡

D.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 答案 A

解析 生物群落应是由某一区域中所有的生物组成,珊瑚礁仅是无机环境,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从甲图中可以看出,珊瑚虫和虫黄藻之间互惠互利,所以它们的关系是互利共生,B正确。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动物细胞可以将多余的H通过主动运输运出细胞,从而能适应酸化的海水环境,维持酸碱平衡,C正确。由于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所以解决温室效应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合作,D正确。

4.某地区由于重金属污染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人们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收获后进行妥善处理,使该地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的重金属不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B.由于没有天敌,特定植物在该地区数量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11

C.该地区生态恢复期内生物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D.因为收获后进行妥善处理,土壤中的重金属不会通过生物放大危及人类健康 答案 C

解析 土壤中的重金属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A错误;虽然没有天敌,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特定植物在该地区数量的增加呈现S型,B错误;某地区由于重金属污染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但没有彻底破坏,则该地区生态恢复期内生物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C正确;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进而危及人类的健康,D错误。 5.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高于它的直接价值

C.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D.易地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地保护 答案 D

解析 通过捕食关系可以维持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并有利于维持物种的多样性,A正确。任何生态系统都要获取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主要是太阳能对生态系统的补充,否则生态系统就会因缺乏能量而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C正确。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D错误。

6.根据生态环境知识分析雾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形成雾霾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缓解雾霾程度 B.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给自足的,雾霾天气没有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程 C.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植树造林可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 D.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污染物浓度过高而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 B

解析 煤炭和石油的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和雾霾的主要原因,所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和雾霾,A正确。雾霾天气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交通运输等,所以雾霾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程,B错误。冬季的污染物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树木可以吸收一些污染物,所以植树造林可以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C正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污染物的浓度超出了自身的调节能力,则会形成雾霾天气,D正确。 7.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基因多样性比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12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6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3yty8iv5e1wxgv8jpvn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