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北方名族的大融合》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
1、知识目标:
(1)知道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的时间 (2)了解北魏迁都的目的和意义 (3)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了解北朝朝代更替的情况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进程,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培养学生正确认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学会结合史实全面分析孝文帝改革,并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3、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对民族融合情况的分析,认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决抵制旧势力,坚持改革的史实,学习顽强的意志和除旧布新的勇气,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另外,他们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现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有话可说,有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通过老师设计的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动手动脑主动参与进来,给他们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达到师生、生生互动,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民展和进步。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 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图示法
在学法方面,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基本知识要点,自主完成学案设计的问题。体现先学后教,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
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图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魏晋南北朝的更替形势图,形成相应的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减轻学生的思维困难,培养读图、填图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赦勒歌》
赦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牛羊。学生朗读后,教师提问学生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教师引导,得出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的民歌,借此引出本节课所讲主题:有关鲜卑族的历史史实。
(设计意图:用生动,活泼的诗歌形式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
2、进入新课
由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完成学案。分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各组讨论之后,由教师收集疑难问题,集体解决。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与合作意识,学会阅读和归纳的能力。)
[多媒体显示]展示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 挂图可以直观地掌握抽象的地理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