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基因型是BbXY,雌蝇的基因型为BbXX。
A、根据以上分析,有眼与无眼中有眼是显性性状,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有无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F1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BbXRXr,测交子代中无眼bbX-_占1/2,C正确;
D、F1雄蝇的基因型是BbXRY,雌蝇的基因型为BbXRXr,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则F2红眼雌蝇R_XX的基因型有2×2=4种,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7.图一为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二分别表示 CO2 浓度和光照强度对突变型和野生型水稻光合速 率的影响曲线。请回答:
——
RRr
(1)图一中的Ⅰ侧所示场所是_____________
(2)图一中 ATP 合成酶每旋转一周合成 3 个 ATP,直接驱动 ATP 合成酶旋转的能力来自___________。
(3)据图二分析,当 CO2 浓度为 100ppm 时,突变型水稻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_________(填“大 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速率。 (4)据图二信息,比较突变型水稻和野生型水稻的生长速度并阐述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类囊体内外质子浓度梯度 (3). 等于 (4). 野生型快于突变型 因为野生型水稻低CO2浓度的利用能力强,同时其光补偿点低,饱和点高,所以在相同条件下,野生型水稻积累有机物的能力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需要结合光合作用过程从图中解读相关知识。左图中有水光解和ATP合成的过程,左图的右侧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A为氧气,左图中的I 侧发生暗反应的过程。右图曲线显示无论在二氧化碳影响还是光照强度影响下,突变型水稻的光合速率低于野生型水稻的光合速率,但影响情况又有所不同。
【详解】:(1)左图的右侧是类囊体,吸收光能,则左图I 侧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2)从左图可以看出ATP 合成酶①处的肽链呈螺旋结构,从图中看出类囊体的内外H+浓度不同,外侧高于内侧,这是直接驱动 ATP 合成酶旋转的能量来源。
(3)据右图分析,当 CO2浓度为 100ppm 时,突变型水稻的净光合速率为0,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4)右图上栏信息显示,野生型水稻在较低浓度二氧化碳条件下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下栏图示信息显示野生型水稻的光补偿点低、光饱和点高,所以在相同条件下,野生型水稻积累有机物的能力强,生长速度快。
8.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
向光一侧分布多”。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见下图)。 (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量] 请回答:
(1)图a和b说明什么______? (2)图c和d说明什么_______?
。
的(3)图e和f说明什么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______?
【答案】 (1). 光并未影响生长素的分解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 (2). 胚芽鞘被玻璃片分隔成两半,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和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数量 (3). 单侧光照射促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 (4). 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本试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的原因,是向光侧分解了还是向背光侧运输了,自变量是对胚芽鞘的各种处理,因变量应该是尖端下方的琼脂块的生长素的量,分析图可知,不论有光无光,6种情况的IAA的总量都是40单位,说明光并没有使生长素减少,f表示出单侧光刺激下使背光侧的生长素增多向光侧的生长素减少,与e相比总量不变背光侧增多向光侧减少,说明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增多,向光侧减少。 【详解】(1)a和b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向下运输量相等,均有40单位。说明光并未影响生长素的分解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
(2)在(1)的基础上,c和d胚芽鞘中间插了一个玻璃片,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和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数量。
(3)e胚芽鞘和琼脂块中间被玻璃板隔开,阻止了生长素从向光侧往背光侧运输,而两侧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一样多,均为20单位,说明向光侧生长素未被分解;f胚芽鞘尖端未隔开,胚芽鞘下部和琼脂块被玻璃板隔开,结果背光侧琼脂收集生长素(30单位)高于向光侧(10单位);说明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结论:单侧光照射下,在尖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横向转移,再运输至下部,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图,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生长素的作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明确该实验的目的,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9.紫茎泽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恶性入侵有毒杂草。科研人员采用样方 法调查紫茎泽兰和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以确定群落类型,再分别选取不同群落类型的样地各 5 个,调查 地表昆虫种类,取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群落类型 未入侵 轻度入侵 重度入侵
种 111 85 100 (1)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紫茎泽兰入侵初始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 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紫茎泽兰入侵后的发展变化过程__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理由是______。 (3)随着入侵程度加重,本地昆虫开始从行为、生理生化等方面适应紫茎泽兰,紫茎泽兰的天敌种类有逐 渐增加的趋势,二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
【答案】 (1). 昆虫的种类减少 (2). 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种类改变,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 (3). 属于 (4). 它是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5). 共同进化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
【详解】(1)分析题表可知:根据紫茎泽兰未入侵区土壤和重入侵区的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说明紫茎泽兰入侵初始会导致昆虫的种类减少。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种类改变,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
(2)紫茎泽兰入侵后的发展变化过程属于群落的演替,因为紫茎泽兰入侵后原来地区的优势物种被别的物种所取代。
(3)随着入侵程度加重,本地昆虫开始从行为、生理生化等方面适应紫茎泽兰,紫茎泽兰的天敌种类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二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这一过程称为共同进化。 【点睛】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
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2、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3、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
代的过程.
10.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花色分为白色、红色和紫色。现有 4 个纯合品种:l 个紫色(紫)、1 个红色(红)、2 个白色(白甲和白乙)。用这 4 个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 1:紫×红,Fl 表现为紫,F2 表现为 3 紫:1 红; 实验 2:红×白甲,Fl 表现
紫,F2 表现为 9 紫:3 红:4 白;
实验 3:白甲×白乙,Fl 表现为白,F2 表现为白;
实验 4:白乙×紫,Fl 表现为紫,F2 表现为 9 紫:3 红:4 白。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上述花色遗传所遵循的遗传定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 1(紫×红)的遗传图解(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 A、a 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用 A、a 和 B、b 表示,以此类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花色遗传特点,可将实验 2(红×白甲)得到的 F2 植株自交,单株收获 F2 中紫花植株所结的 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理论上,在所有株系中有 4/9 的株系 F3 花色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______。 【
答
案
】
(1).
自
由
组
合
定
律
(2).
红∶4白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根据实验2或实验4中F2代的性状分离比9:3:4,9:3:4是9:3:3:1的变式,可以判断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花色,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题意可知,白色基因型可表示为A_bb、aabb,紫色花可表示为A_B_,红色花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_.
【详解】(1)根据实验2或实验4中F2代的性状分离比9:3:4可以判断花色遗传是由两对
的 (3). 9紫∶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