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杜思佳:我的时代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8 4:49:4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听 · 心声 | 杜思佳:我的时代

毕业高中 |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

专业院系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级本科生

作者寄语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不郁郁于昨日,知来者犹可追。望诸君以数十日沉着静气,去骄去躁,宠辱不惊之心精成一事,不期善终,但求无悔。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这,就是我的高三。

高二 · 转角

等着我的是十几年中第一次所谓真正的选择,我看到的是名为成长的里程碑;一念空傍,移步即生,结局何如,都被唤作命运。

高一结束,我理所应当地报了理科。为什么理所应当?为什么没有第二种选择?身为从众者却茫然不自知,现在看来与行尸无异。我向来将自己定位为:“较高智商者”。当然,我之后才知道,这所谓的“高智商”,竟成为付出全部努力的羁绊。高一暑假,我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他试探我是否有转文的意愿。

“我只是建议。你的文科排名比理科高了几十名。报文科,冲名校的机会更大。” 我明白,这也是一种必须要面临的选择:在兴趣与能力,享受现在与拥抱未来之间。诚然,我不是一个活在当下的及时行乐者。纵然每天习惯又如何?因为习惯,所以选择?因为不敢尝试,所以不敢选择?因为众人,所以放弃选择?当我开始自问时,方才意识到:多年来我不过十年在循着一条或是老师或是众人或是另一个自己已经绘好的图纸行进,就像星子循着永恒不变的轨道,

第 1 页 共 6 页

我不断自问,唤醒一个独立的个体。高一一年一直专心于理科,习惯绝对化思维和直来直去。对于文科,并无热情,亦不排斥。高一一年,我一直以为文理科基本持平,然而结果却是意料之外。或许从很久以前,理、文就已经各自摆开了不同的阵势:一个在熊熊烈火中,虽浓烈却终成虚无灰烬;一个在黑暗深渊潜伏,纵然无声无息,反而静水流深。

“我改。”

挂断,独自回望一年,满满承载的是不舍。第一次明白:人生,本来就有许多事,注定徒劳。是徒劳,但并非无功。后一句直到我进入大学才明白。

铺天盖地而来的是难以适应得像一团暖浆糊一样浓稠厚重的世界:我不懂含蓄曲折的题目设问,也不懂所谓“中庸”的文人思想,我不懂情感价值观,甚至连文科生的基本素质“把空白处写满也做不到”。在我心里,只有绝对正确与绝对错误,没有“不一定”。在之后的很长时间,我一直觉得,许多题目根本没有正确答案。许多知识不合逻辑,却只能按课本中记。本应面面俱到的问答题,我永远只能想到一种角度。

是的,我没有一直混沌下去,我心想:我不能死在这里,我不能没于人群。如我所料,班主任正文找我谈话,我不知所措。

“我不适应文科,我觉得很难受,这跟数理太不一样,我完全没有任何文科天赋。” “那你想转理吗?”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文理科我都有感兴趣与不感兴趣的科目,决定方向的自然是水平。

“在这里,你觉得自己智商够用,放到理科去呢?比你聪明的何止一两人?你能保证在理科会学得更好吗?经过一个暑假,又开学这么久,你能有什么优势?你甘于在理科平庸下去吗?”

不甘。我在心里默默回答。

“你很聪明,有理科生的敏捷思维。许多老师都有一种猜测,也是共识,那就是:如果一个学生在理科能够考上清北,那么在文科也一样可以。一个理科能学好的学生,文科也一样可以。”

我不作声。

“这是老师们的设想,却没人证实过。我有预感,你可以证实它。用你的理科功底把数学学好。三主科文理兼有,你没理由学不好。文综三门,勤想勤问,如不突出也不可掉队。你是能够成为顶尖的学生。”

此后两年,我从未成为顶尖。然而这番话给予我难以估量的自信。我始终坚信自己的潜力是海底冰山,即使曾跌得再惨,我从未放弃自问:“为什么我不能是最好的那个?”我试着将我头脑中的绝对化思维渐渐转变,这绝对是个异常漫长的过程,过程中我也更加了解自己。你所认识

第 2 页 共 6 页

的自己可能与真实的自己相差许多,不通过外物的反映很难看到真相。其实我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般毫无天赋,所谓“绝对化”,在我心里也并不那样绝对。

放在面前的是落后了一年的基础知识。我重新开始学习课本。按照最笨的方法先预习,提出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就是艰难的背诵。将高一的历史课本这样复习一遍,有一些课本知识的基础。高二的政治开始学哲学,知识成系统,不必花太多时间整理。最成问题的是地理,当时的我以为地理只用学好自然原理,了解自然规律。却没想到,地理知识的匮乏使我的地理成绩几近倒数。不知道的东西太多,有时提到某个地方,在哪国,甚至是国还是地区,什么都不了解,做题一筹莫展。我学着班里其他同学买了一本厚厚的地图册,当做一本百科全书,一有闲暇随手翻阅,竟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时一晚花三四个小时从头翻到尾,也没了精力再做其他作业。

一边欣喜地迎接着一些若有若无的微小变化,一边试着将时间排的更满更充实。许多从前未听说过的资料,我也一股脑买来做。作为现在的我来看,也许在高二做一轮复习资料太过急功近利,然而对当时基础过于薄弱的我来说,很像书生得到武功秘籍:“练不就神功,防防身总可以吧”。变化首先发生在政治学科。我对政治的问答题有了感觉。哲学问答题有固定的范围,课本知识运用较多,对于课本知识背诵牢固的我来说,无需费更多头脑,基本能达到面面俱到。从某一次周测起,我的政治大题总分几乎总是排在班里第一名。后来是地理,随着对地理图册的反复熟悉,再加上喜欢动脑的天性,我掌握了一些自然地理规律和必备的地图知识。卷子上出现的小幅局部地图不在只是一团奇形怪状的黑线,我依稀也能辨认出一些较为偏僻的岛屿海峡,不再是一个没常识的地理白痴。最大的难题成了历史,即使将课本重新温习一遍也还是无法看懂晦涩难懂的题目。现在我明白了,高二依然是打基础的时期,一轮资料中的历史题考察范围较大,对课程尚未结束的高二学生来说,做一轮复习得历史题并无太大好处。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渐渐相信自己有将文科学好的能力。

高三 · 沉淀

高三以意想不到的敏捷姿态向我冲来,我甚至没有做好张开双臂的准备拥它入怀。 高三开学,我以入班第五名的成绩被分到了那位耀眼夺目的学霸座位对面。她作为学生,应该说完美得无可挑剔。我未见过她浪费过一分一秒。无论达到多么令人惊叹的高度,也始终不曾错过任何一堂简单的习题课。望着她,我仿佛窥见一个渺小而狂妄的自己。我与她相比,一个是倒了半杯却翻腾起半杯无用泡沫的啤酒,一个是百经冲泡却历久弥香的茶叶。面对周围一群太优秀的人,愉悦的同时也有压力。我开始沉淀自己,以孜孜求学者的虔诚心态迎接一轮大复习。我不再使用从初中就开始用的连笔字,而开始工工整整地练习楷书;上数学习题课不再埋下头做题而是认真听哪怕最简单的课本例题;我的笔记开始一行行变得清晰明朗,也尽可能详尽,即使听

第 3 页 共 6 页

到不熟悉的名词,也查大量资料自己加以注解;我的作文不再是毫无章法的随笔散文,我从最简单死板却最清晰的三段式开始练习议论文,一周一篇,但不照搬范文,很多时候我其实很鄙视一些范文,时至今日我也认为作文应有个人思想精神,他人无论如何都模仿不来。有时一篇作文反复润色修改,要写三四遍;我开始做每本资料前面的基础知识回顾填空题;我开始做课本上的习题,将课本“读厚再读薄”;我开始试着整理一小部分的知识网络。所有以前不想做不屑做懒得做的细小之事,我都老老实实去做了。

半月一次的联考接踵而来。成绩并不稳定,但相比高二还是有了一些小的突破。同时,政史地三科的弱势越发明显,主科的优势又不突出。六门科目,几乎每次考试都会崩坏一科。我申请成为历史课代表,希望以此带动文综三门的进步。而我还并未认识到课代表最大的有利条件。

“你和历史老师沟通过吗?”一模后的某一天,班主任问我。 “沟通是指收发作业吗?还是告知老师班里的学习情况呢?”

“你说的是职责。我指的沟通,是利用你去办公室的时间,询问老师答题方法,找老师给你分析试卷。”

我恍然明白,自己虽然成为办公室的常客,却几乎没有停留过较长一段时间特地请教老师。从小到大,我与老师在学习上的交流似乎课堂之外的并不多,我太习惯于独立思考,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请教老师,而是自己先钻研。这固然不错,可思路错了也不自知。有时自己钻研不出就暂且搁置。文科理科不同,理科题几乎可以看答案明白思路,而文科题看了答案许多时候依然是云里雾里。不爱向老师问问题的我也因此就像隔着纱帐一般,对许多知识一知半解。而现在,我手举火把,站在办公楼前,决心烧掉那层阻碍视线的白纱。我尽量使自己变得更愚钝些,这样我才会发现自己掌握的实在太少能学到更多,才能厚起脸皮问出心中的所有问题。有些时候觉得那是的我已不像高一时聪明伶俐,妙语连珠的我,反而变成了一个问题成堆,习惯去找老师问问题的“笨学生”。对于高中文科学习而言,何为聪明,何为笨,这我到现在也说不清,笨人沉默寡言,埋头苦干,每天拿问题去找老师解决,做题慢如龟速却能保证正确;“聪明人”呢,于内心世界玩味着看似高深巧妙的理解,不肯下真功夫,徒有空脑壳罢了。我感觉到的只是我对智商的依赖真的越来越少,做题培养出来的题感比转得快的大脑更有用。

光荣榜上的照片如走马灯一般变幻,所有人的成绩开始有大的起伏,而我,却在迎来逐渐的稳定。10名左右。我想这可能是目前的学习状态所能达到的最好程度。要有突破,必须做出更大改变。我记得的,那种手酸痛难忍的感觉,记得那种再也写不下去快要哭出来又深呼吸写下去的感觉,我开始了刷题的日子。

那时所有人都买了大量资料,将自习时间完全饱和,加上下课,午休,吃饭,回家的时间,几乎所有空闲时间都奉献给题海,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传说中的“一天24小时不够用”的感觉。题

第 4 页 共 6 页

搜索更多关于: 杜思佳:我的时代 - 图文 的文档
杜思佳:我的时代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453v585651od1f2lyye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