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技术、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独立从事实验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而很难形成创新实验研究能力。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室的硬件投入和人员配备相对滞后,好多实验人多设备少,不是学生在做试验而是在听试验。实习环节基本上属于参观性质的活动,学生实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基地的建设相对薄弱,实习单位的功利性很强,很难对生产过程和工作实践有深入的了解。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一方面学生层次确实有差异,另一方面教师的精力投入和人员配备存在许多弊端,设计环节的实际收效不大,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一种积木式的技术拼凑和模仿,很少有创新(张武升,2000)。 2、目前大部分产学研合作仅仅局限于教师,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参与产学研机会。 3、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及产学研的研发中心,各自发展,互不协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在创新教育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外,注意大学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美国在200多所大学中建有1000多个各种类型的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研究中心,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和工业界,这些研究中心为大学与工业界的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合作研究与创新的舞台。由美国经验我们可以看到校企合作、教研相长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了重要作用。 基于对我国高校现状的分析和他国成果经验的研究,本项目将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多维实践平台”是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和校企产学研三个实践环节,形成由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建立以研发中心为桥梁,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的运作机制,促成三个方面的实践环节的协作和相长,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切实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内容: 1、三位一体实践平台硬件的建设。现有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巩固、规范,进而开拓新的学生生产实习基地;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和运作管理,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促进教师工作室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设和规范。 2、三位一体实践平台运作机制的建设。构建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教师工作室的互动、协作,促成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立,以研发中心为桥梁,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应用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革目标 1、通过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培养、建设一支精于、善于开展产学研的教师队伍,把建立高质量的教师研究性教育群体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 2、通过多维实践平台的有效运作机制,切实提高服装专业大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3、通过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增加学生的就业通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外、校内与教师主持的研发中心三种不同类型的实践平台的协作和互相促进; 2、多维实践平台与教学计划的有机融合。
7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1)实施方案、实施方法 a.明确多维实践平台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创设问题情景出发,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理念。 b.规范、加强教师工作室的建设。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特长建设教师工作室,对工作室提出明确的管理和考核目标,将教师吸引学生进入工作室纳入工作室的考核,促进教师工作室与企业量和创建研发中心,实现教研相长。 c.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实验室建设与产业的发展能够互动,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和实验教学中的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实验室教师的专业水平。 d.优化学生生产实习环节,主要是巩固生产实习基地的,开拓新的实习基地,改变生产实习教师的指导方式。目前我院学生有四个阶段生产实习分别为:认识实习、提高性实习、深入性实习和毕业实习,同一专业的每阶段实习分别由1-2位老师带队,学生是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分散进行。本项目研究拟改变这种状况为: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实习,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指导生产实习,并进入不同的实习基地。学院在目前生产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拓展新的生产实习基地,并促进教师在工作室的基础上与实习基地共建联合研发中心。 e.设计完善的多维实践平台运作机制,确保平台的不断改进和提升。 f.组织具有能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教师团队,不断调整教育策略,把建立高质量的教师研究性教育群体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年度工作计划 2009年01月~2009年06月,总结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巩固、规范已有的学生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教师工作室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 2009年07月~2010年03月,开拓新的学生生产实习基地,争取全院建成十家稳定、关系密切的学生实习基地,并对应地发展成联合研发中心。 2010年04月~2010年08月,在多维实践平台运作机制下,学生进入生产实习基地
8
实习,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010年09月~2010年12月,成果总结、撰写论文。 (3)可行性分析 a.学院已有各种功能的实验室、教师工作室、5个生产实习基地和7个联合研发中心。 b.学院教师有丰富的产学研合作经验。 C.大学生思维活跃,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大学生经过系统的基础教育,掌握了较为完整的基础知识机构体系,心理年龄比较成熟,有对社会和本专业探求的强烈欲望。因此,高校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必将得到大学生积极配合。 c.学校的相关活动为本项目研究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1)频繁的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高校中科学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较多,在这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将会变得更加开阔,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如果我们提供多维实践平台,辅以指导,相信学生会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研究性学习中来。 2)各种竞赛活动日益丰富。近年来,高校中开展了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如挑战杯、新苗计划等,这些活动采用的都是“课题”或“专题”研究的模式,以此为契机,有利于全面推进大学数学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d.课题组成员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产学研合作经验的中高级称职教师,有较强的专业教育基础,有建设新专业及课程建设的相关经验,有强烈的从事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的能力,已发表多篇教学研究论文和完成多项教改课题,有编写教材的经历,指导学生参赛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实践,因此,课题组成员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可以将他们自己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比较快地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实质。 e.为申请该课题,课题组成员已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前期研究工作,课题负责人是我校服装学院副院长,主管国际合作教学管理,既具有较好的第一线教学工作经验,又具有丰富的组织能力和教学管理经验,为圆满完成该课题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工作基础。
9
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 本课题完成后将形成以下成果和效果: (1)完成基于多维实践平台的服装专业大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专题研究 报告1份; (2)形成多维实践平台的运作机制; (3)发表相关论文3—5篇; (4)全校服装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均受益,受益人数预计每年约500余名。 此模式可在工科专业中推广,受益面将更广。 本课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和创新点: (1)立足浙江良好的服装产业背景,紧扣产业需求,建设多维度的大学实践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最大可能地扩大受益面,使专业内每一位学生都能受惠。 (2)设计教师工作室、实验室和生产实习基地的互动机制,促进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设,形成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多赢局面。 (3)通过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和运作,增加学生与企业的沟通了解,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率,也帮助企业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和稳定人才队伍。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