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阮步兵。还有一次,阮籍的嫂子要回娘家,阮籍一直送到村口,要知道那时候小叔和嫂子说话都要避嫌,可是阮籍说了,礼法可不是为我这样的人所设的。
上面这些事都显得阮籍直爽可爱,下面这几件就显得有点怪,阮籍家附近有个美女酒店,老板娘是远近闻名的大美女,阮籍没事干就去喝酒,喝完还不走,老板娘坐在哪里,他就往身边一躺,倒头就睡。可能男主人知道阮籍这人不是色狼,何况他整天都来消费,居然也不赶他走。当然也可能是阮籍身体强壮又是国家干部,要是换成刘伶敢这样,肯定直接拎着脖领子丢到街上去了。阮籍传记载说:“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一个不认识的美女死了,阮籍跑去嚎啕大哭,知道的说阮籍怜才,不知道的还以为人家美女作风有问题呢。所以说阮籍这个人有时候太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让人有点反感。
不过阮籍最出名的还不是这些,他最拿手的是翻眼睛,就是所谓的青白眼。阮籍的母亲去世了,嵇喜来凭吊,阮籍两眼斜视,露出眼白。嵇喜吃了个大白眼,很没趣的走了。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这个字,就带着酒拿着琴来看望阮籍,阮籍一看见酒两眼放光,露出眼睛的虹膜,这就称为青眼。青白眼也不是难度系数多高的动作,为什么别人就学不来呢,因为当时的人普遍认为阮籍这个人是个有眼光的人。当时曹爽辅政,让他出来做官,阮籍推病不出,没多久曹爽就被司马家给收拾了,于是大家都认为阮籍有远见,了不得。所以阮籍的青白眼大家才那么信服。
阮籍也和刘伶一样,喜欢坐车喝酒,走到哪里算哪里,喝到感情上来了就下车大哭,一次走到楚汉交战的地方名叫广武山的,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阮籍虽然狂放,却也很讲究策略,他知道司马昭心狠手辣,很少去忤逆他,还执笔写过《劝进文》,劝司马昭自封晋公。因此司马昭对他很维护,尽管阮籍当官不做事,又不遵礼法,仍然安安稳稳的得享天年,做了个快乐的酒鬼。阮籍的侄子阮咸也是个奇人,曾经坐在院子里和一群猪一起用大瓮喝酒。不过阮咸在酒界名声和叔父还差一截,没资格列入九大酒鬼,估计能在前二十名吧。
6.王绩
说王绩是谁,可能没几个人知道,说到五斗先生,可能有点文化的酒鬼都能知道,不过现在的酒度数太高,酒鬼们喝完了酒连话都说不利索,更别说赋诗了。喝的时间越长,脑子里东西越少,再过几年,可能连王绩这样的酒界天王级人物也淹没在风尘中了。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唐朝山西人,王绩的哥哥是个名人,就是有名的大儒王通,据说房玄龄,魏征都是他的弟子,当然这个可能是后人硬套上去的。王绩的五
言诗非常出名,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而且王绩颇为博学,他善于弹琴,曾经改编琴曲《山水操》,还会占卜算卦。是个很全面发展的酒鬼。
王绩小时候特别聪明,过目不忘,15岁的时候到长安游历,参加当时的权臣杨素的酒宴,表现惊人,大家称他为“神童仙子”。隋炀帝大业年间选拔人才,。他被选中,但是不想在朝廷做官,就要求做六合县丞。结果在任职期间,他除了喝酒什么也不干,因此被弹劾解职。王绩心宽的很,他想反正自己当官也不为民做主,干脆就回家卖红薯吧。可是就这么回去挺丢人的,他就叹息说:“到处是罗网,还是回家安心。”于是大家都认为王绩这个人有个性,不愿意当官。王绩家有田十六顷,奴婢数人,他和家人种粮食酿酒,还养家畜、采草药,小日子过得很滋润。
王绩除了喝酒,就读书,不过他读书就读那么几本,有《周易》、《老子》、《庄子》等。其他的书都不怎么读,好像这个庄子简直是酒鬼们的精神寄托,人人都崇尚庄子。不想读书的时候,王绩就出门游历,他曾游历过北山东皋,自称是“东皋子”,他学老子骑着青牛四处游荡,遇有酒店,就进去喝上几天。只要有人请他喝酒,他不管请客的是谁,都去赴席。他的老朋友杜之松请他去讲礼法。他说:礼法就是糟粕,去你家讲礼法又不能喝酒,那不是憋死了我,我可不去。
隋朝灭亡了,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惯例,每天供良酒三升。王绩的弟弟王静想,大哥不是不喜欢当官吗。怎么这个待诏干了这么长时间,不符合他的性格啊,就问王绩:“待诏是不是很快乐啊?”结果王绩回答说:“挣钱少,又寂寞,要不是有这每天三升酒,我早就撂挑子走人了”上司陈叔达听说这个事,就把三升给他加到一斗。这回王绩不说话了,每天闷头喝酒,大家都很佩服他对酒的执著,就叫他:“斗酒学士”。
王绩对阮籍的作风一直很仰慕,他听说太乐署的焦革善于酿酒,就申请去做太乐丞,每天大饱酒福。焦革死了,王绩也把制酒法学到手了,不仅此后喝酒能自给自足,还写成《酒经》,《酒谱》两本书,不过让酒鬼们失望的是,今天这两本书都已经失传了。王绩也没混上王太乐的称号,毕竟第一个这么做的是聪明人,第二个这么做的就没什么新鲜的了。
王绩家东南面有块巨大的石头,他把石头弄碎,用石头建立了杜康祠,还把经常给他酒喝的老师焦革也供在庙里。王绩出名的诗文都带一股酒气,包括《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当时名流李淳风赞他是“酒家南董”。南董,是春秋时期齐史官南史﹑晋史官董狐的合称。皆以直笔不讳着称。南董指忠于史实的优秀史官。王绩对酒绝对忠实,酒家南董四字,王绩当之无愧。
7. 毕卓
晋朝是个酒鬼辈出的年代,为什么呢,并不是晋朝人特别能喝,而是晋朝的士族制度能够让这些出身不错的酒鬼爬到官位上,一个当官的酒鬼总是容易比穷棒子酒鬼更容易写进传记的。穷人好酒那叫颓废,可是官员好酒那就得叫做风雅。毕卓就是一个例子,要说毕卓没有才华,那显然不是,可是要说毕卓这样的人当上官能够顾及百姓,那根本就是胡扯了。
毕卓出身士族,在西晋混了个吏部的郎官干。可是毕卓对坐在办公桌前统计枯燥的数字毫无兴趣,他唯一乐于投身的事业就是喝酒,因为喝酒耽误公事那是常事。他公开宣布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因为这一句话,毕卓就成了名人,后人喝酒的时候想起毕卓,吃蟹子的时候也想起毕卓,坐着小船喝酒吃蟹,也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极乐境界。毕卓更是被卖螃蟹的人尊称为蟹神。
毕卓作吏部郎的时候,一个邻居酿了酒,他居然晚上跑去偷喝,喝得正高兴,让人家家丁抓了个现行。因为天太黑,邻居看不清他的脸,就把他一绳子捆在那里,毕卓毕竟是做贼,也就没好意思出声。到了天亮,邻居一看,可了不得了,这偷酒的不是毕郎官吗,赶紧把他给放了,连声道歉,毕卓倒是很潇洒,哈哈大笑说:让我闻了一夜的酒香,多谢了,你要是觉得不好意思,就让我打点酒回去喝吧。邻居一听,赶忙说,那怎么好意思,您就在这喝就行了,我给您准备点下酒菜。毕卓高兴的不行,就在酒缸边上喝了个够,一直喝到趴在缸边起不来。至今民间还有“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的劝酒对联。其实按我的估计,毕卓没少去人家偷酒喝,邻居不好意思说他,就采用了半夜鸡叫里大家收拾周扒皮的方法,假装看不清脸,让他受点教训,可没想到毕大酒鬼脸皮超级无敌厚,不光不脸红还明目张胆的喝了不少酒去。碰上这样的滚刀肉,那是谁也没办法了。
毕卓的诗文基本上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他有一句话倒是非常出名,那就是:“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不少武侠小说里都喜欢引用这句话。大画家齐白石很崇拜毕卓,曾经画了一幅《毕卓盗酒》图,并题:“宰相归田,囊中无钱。宁可为盗,不肯伤廉”。毕卓盗酒也成了民间故事之一。
8. 怀素
杜甫有饮中八仙歌,其中有一句叫做,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能列入饮中八仙,那也是了不得的发达酒鬼了,可是张旭的草书和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也就是说张旭先生的酒鬼级别只到了颠的地步,而怀素已经到了一日九醉的地步,当别人问他们为什么能把书法练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张旭答:“用心”。怀素用行动回答了他们。那就是喝酒。
怀素是个和尚,可是这个和尚从来不坐禅,吃肉、醉酒、云游、草书。怀素一辈子都在做这四件事,就连睡觉,那也是因为喝醉酒才睡的。怀素是湖南人,从小就出家当了和尚,怀素颇好书法。人们很少能够听到他的念佛声。却经常看到他在井里洗墨。既不念经,又污染大家的水源,这样的和尚很快就被开除了。
怀素回到家中,开始练习书法,怀素喜欢写草书,须臾之间能纵横挥洒千万张,对于没有收入的他,购买纸张实在是一大经济负担。可是怀素毕竟是怀素,办法多得很,他在自己的居处附近,种上了一万多株芭蕉。芭蕉叶子又大又宽,就像一张宽大的宣纸。既可以放开手脚,任意挥洒,又可以反复书写。饿了还有芭蕉可以当饭吃。除了芭蕉叶以外,怀素还用漆盘、漆板代替纸张,终于把盘板写穿,笔也写秃了,怀素把这些东西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书法练成了,怀素的酒钱也有了着落,想请他写字,就要请他喝酒,只要喝出感觉,立刻就能一挥而就,一个好酒的和尚书法家,当然是炒作的对象,于是酒的作用被炒得神乎其神,怀素也成了飘飘欲仙的神人了。怀素自称“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家名门,纷纷置办上好的酒席,请怀素到自己家中热情款待。怀素别无他求,也不用什么下酒菜,几杯酒一下肚,兴致勃发。顷刻之间,那家的屏风便写满了挥洒的草书。
成了明星之后,怀素开始追求书法的最高境界,开始四处访问书法名家,如颜真卿,邬彤等,在访问颜真卿时,留下了一段佳话。
颜真卿问怀素:学习书法除得老师传授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张旭观看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掌握了草书的回环低昂之状。邬彤曾向你讲过他的心得吗?
怀素回答:邬师认为,从折钗股中可以体会草书的笔法。额真卿听了,微笑不言。自此,很久没有和怀素谈论书法。
怀素觉得很遗憾,就准备告辞了。颜真卿没有挽留,却冷不丁地冒了一句:你以为屋漏痕怎么样?
几天的沉寂,到现在怀素才恍然大悟:雨水随着漏屋的墙壁婉蜒而下,由于墙是泥质,水滴由于自身的重力在往下滴淌的过程中,受到泥的吸引与牵制,不能迅速下行,形成凝重、曲折之美。这是书法避免流于圆滑无力增强凝重感的有效途径,这是草书的诀窍啊
额真卿又问:你自己又有什么心得呢? 怀素随口而答:贫僧观夏云多奇峰,因风变化,没有常势。从夏云随风中,我领悟到了草书的变化不居。这种变化到了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笔画间的牵丝,就像墙壁的自然裂缝,一一自然,完全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