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策略探索
摘要:课堂提问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手段。英语学习作为一种外语学习,课堂尤其成为教学的主要情境。本文立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依据第二语言教学及外语教学理论,并结合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提出了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合理分配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比例、合理分布提问范围、灵活把握提问等待时间以及给予适当、积极的评价反馈等课堂提问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课堂提问;提问策略 一、引言
由于外语学习脱离母语语境的实际,课堂作为外语学习者主要的学习情境,课堂提问就成为英语教学中被广泛采用的教学策略。它通过课堂互动,不仅向学生提供了英语语言的大量输入,而且促进了学生用英语积极思考、组织语言的输出。此外,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中从学生得到的反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为其成功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因此,要提高提问质量,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师掌握的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非常有益。本文就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拟从教师提问策略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合理建议。
二、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涵义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言语行为。根据 E.C.Wragg 在“课堂教学技巧” Classroom teaching skills一文中的对课堂提问的定义:任何能引发课堂言语反应的都是课堂提问。因此,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
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创设英语语言情境,调控教学过程,强化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获得二语输入的过程,积极思考,培养用英语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因此,如何针对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关注。
三、大学英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对待教师提问的态度非常乐意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甚少,这跟教师所提问题本身的质量关系很大;学生对待提问表现被动的原因调查表明,教师提问分布不均,不能做到一视同仁,而且教师读等待时间的把握不足,这跟教师提问方式密切相关;另外,对学生课堂忧虑和沉默的调查表明学生之所以在课堂提问中表现被动,跟教师提问后及时反馈,评价密切相关。
四、大学英语课堂的提问策略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脱离了英语学习的母语环境,课堂成为教师指导学生习得英语的主要场所。而且,随着 Dell Hymes 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以来,交集教学发开始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随之而兴起的互动教学等,都提倡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际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组织目的语,并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对话交流中,进而输出目的语有极大帮助。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更显关键,因为教师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对提问的方式斟酌,对提问对象的分析,对提问后的反馈的估测都将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探讨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策略对学生的英语习得以及英语教学都意义重大。
(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合理设计问题
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直接影响他们接收英语的程度以及其输出英语的数量和质量。Long & Stato 发现,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更多使用“展示型”问题,即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较少使用“参考性”问题,即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但 Nunan 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当教师提出“参考性”问题时,对学生使用的语言复杂度要求增加,因而对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增加了其对问题的忧虑,因此一定程度也上打消了其英语输出的积极性;但由于这些提问更接近自然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则加强了其本族语——汉语与外语——英语的过渡语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其语言输出。因此,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来合理设计所提问题,对学生积极而又不失兴趣地语言输出有很大意义。
从发展方向看,一个语言正确但不流利的学习者,如果有更多机会和操英语者接触,会逐渐趋向流利;但一个语言貌似流利可错误很多的学习者,靠他自己的习得,很难往正确方向发展,因为他已养成有错误而自己仍认为是正确的陋习,对
一些错误的表达方式定式化了。没有人指点,或者即使有人指点了但他本人并不认为如此,如何能化不正确为正确呢?
(二)从发展方向看问题
在探讨中国学习者交际能力差时,人们往往归罪于教语言知识,具体说,教语法。其实这个指责是片面的,无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我认为,如果说中国学习者交际能力差,这决定于多种因素,如英语作为外语学习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是不同的,在中国听和讲外语的环境有很多限制;采用原汁原味的交际法对老师要求非常高,而现有的老师够格的或有经验的不是很多;中国学生在性格上内向的多于外向的,明明会说也不愿意抢着说。其它因素尚有学习硬件不如一些发达国家,以及对外开放的程度,等等。所有这些说明,提高交际能力是个综合工程。把语法教学当枪靶子打,不能解决。胡壮麟老师的观点在这一方面就提得很好。2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学习习惯
要使学法指导进行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制定计划
要学习好,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有计划就有了学习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单元认知小目标,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自学可以发现疑难引起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在学会学习的前提下,课前自学应改变仍停留在单词识记及课文阅读的程度上,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词典,自己记例句,自己用新词造句,自己找漂亮的句型、典型的表达法进行模仿,自己找句子进行诠解,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难
点,在充分利用课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英语,保证学生的课前自学程度,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3.专心上课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维,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
4.勤记笔记
十八世纪著名作家塞谬尔·约翰逊称做笔记为“必要的痛苦”。做笔记是比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因为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对于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要做好听课笔记,学生的思想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思想不能溜号,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应扼要记些笔记,做些索引、摘录等,这对加深理解、巩固、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大有好处。
5.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往后遗忘的速度减慢,因此复习要及时,要在学后当天进行,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复习要分散复习与集体复习相结合,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但集中复习也必不可少,复习时可先尝试回忆,然后反复阅读教材,对照笔记,记忆掌握重点内容。
6.反复练习
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在使用中学会的,交际能力只有在交际中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争取各种训练机会反复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英语
水平,如:在课堂上、在课后、在英语角、在各种英语俱乐部多多练习英语、使用英语,培养真正的交际能力。
注释:
1、Grittner, F.M. 1969.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Harper&Row 2、、胡壮麟. 1994.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参考文献:
1、《教育英语文献选读》,李孔珍
2、《语言问题探索》,王宗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3、《语言学教程》,胡壮麟等,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