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用系统视图描述系统的组织结构。其中,(35)对组成基于系统的物理代码的文件和构件进行建模。 A. 用例视图 B. 逻辑视图 C. 实现视图 D. 部署视图 【解析】
UML对系统架构的定义是系统的组织结构,包括系统分解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的关联性、交互机制和指导原则等提供系统设计的信息。具体来说,就是指以下5个系统视图:
(1)逻辑视图。逻辑视图也称为设计视图,它表示了设计模型中在架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即类、子系统、包和用例实现的子集。
(2)进程视图。进程视图是可执行线程和进程作为活动类的建模,它是逻辑视图的一次执行实例,描述了并发与同步结构。
(3)实现视图。实现视图对组成基于系统的物理代码的文件和构件进行建模。
(4)部署视图。部署视图把构件部署到一组物理节点上,表示软件到硬件的映射和分布结构。 (5)用例视图。用例视图是最基本的需求分析模型。
采用以下设计思路实现下图所示的目录浏览器:目录中的每个目录项被认定为一个类,其属性包括名称、类型(目录或文件)、大小、扩展名、国标等。为节省内存空间,要求不能将具有相同属性(例如类型、扩展名、图标相同)的相同文件看作不同的对象。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设计模式是(36)。
A. Flyweight B. Proxy
C. Command D. State
以下关于企业应用集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37)。
A 过程集成为用户提供一个看上去统一,但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应用系统 B. 实现表示集成时,可以借助于远程过程调用、分布式对象技术等方法 C. 数据集成适合于业务逻辑经常发生变化的场合
D. 控制集成是在业务逻辑层上对应用系统进行集成,其集成点在程序代码中 【解析】
为用户提供一个看上去统一,但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应用系统的集成是界面集成,而非过程集成。实现控制集成时,可以借助于远程过程调用或远程方法调用、面向消息的中间件、分布式对象技术和事务处理监控器来实现。当业务逻辑经常发生变化时,数据集成就会面临困难,所以业务逻辑经常变化并不适合于数据集成。
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集成时,对于现有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当前管理中业务需要的企业,适用的方法是(38)。
A. EITA(企业IT架构) B. BPR(业务流程重组) C. BITA(企业与IT整合) D. ERP(企业资源计划) 【解析】
企业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的集成主要方法有:业务与IT整合(Business-IT Alignment, BITA)和企业IT架构(Enterprise IT Architecture, EITA)
BITA是一种以业务为导向的、全面的IT管理咨询实施方法论。从制订企业战略、建立(改进)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到进行IT管理和制订过度计划(Transition Plan),使IT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战略和目标服务。BITA的主要步骤是:评估和分析企业当前业务和IT不一致的领域,整理出企业的业务远景和未来战略,建立业务模型,提出达到未来目标的转变过程建议和初步计划,以及执行计划。BITA适用于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当前管理中的业务需要,业务和IT之间总是有不一致的地方。
EITA 分析企业战略,帮助企业制订IT战略,并对其投资决策进行指导。在技术、信息系统、信息、IT组织和IT流程方面,帮助企业建立IT的原则规范、模式和标准,指出IT需要改进的方面并帮助制订行动计划。EITA适用于现有信息系统和IT基础架构不一致、不兼容和缺乏统一的整体管理的企业。
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环境,以集成为核心,围绕企业战略需求进行信息系统规划时,适合于采用的方法是(39)。
A. 战略栅格法 B. 价值链分析法 C. 信息工程法
D. 战略集合转化法 【解析】
ISSP方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所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数据处理为核心,围绕职能部门需求的信息系统规划,主要的方法包括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和战略集合转化法;第二个阶段主要以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围绕企业整体需求进行的信息系统规划,主要的方法包括战略数据规划法、信息工程法和战略栅格法;第三个阶段的方法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的情况下,以集成为核心,围绕企业战略需求进行的信息系统规划,主要的方法包括价值链分析法和战略一致性模型。
数据仓库中数据(40)的特点是指数据一旦进入数据仓库后,将被长期保留并定期加载和刷新,可以进行各种查询操作,但很少对数据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 A. 面向主题 B. 集成性 C. 相对稳定性 D. 反映历史变化
数据挖掘的分析方法可以划分为关联分析、序列模式分析、分类分析和聚类分析四种。如果某方法需要一个示例库(该库中的每个元组都有一个给定的类标识)做训练集时,这种分析方法属于(41)。 A. 关联分析 B. 序列模式分析 C. 分类分析 D. 聚类分析
【解析】
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为:
(1)关联分析。关联分析主要用于发现不同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即一个事件发生的同时,另一个事件也经常发生。关联分析的重点在于快速发现那些有实用价值的关联发生的事件。其主要依据是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条件概率应该符合一定的统计意义。在进行关联分析的同时,还需要计算两个参数,分别是最小置信度(可信度)和最小支持度,前者表示规则需满足的最低可靠度,用以过滤掉可能性过小的规则;后者则用来表示规则在统计意义上需满足的最小程度。
(2)序列分析。序列分析主要用于发现一定时间间隔内接连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一个序列,发现的序列应该具有普遍意义,其依据除了统计上的概率之外,还要加上时间的约束。在进行序列分析时,也应计算置信度和支持度。
(3)分类分析。分类分析通过分析具有类别的样本特点,得到决定样本属于各种类别的规则或方法。利用这些规则和方法对未知类别的样本分类时应该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其主要方法有基于统计学的贝叶斯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决策树方法等。分类分析时首先为每个记录赋予一个标记(一组具有不同特征的类别),即按标记分类记录,然后检查这些标定的记录,描述出这些记录的特征。这些描述可能是显式的,例如,一组规则定义;也可能是隐式的,例如,一个数学模型或公式。
(4)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原理,将本身没有类别的样本聚集成不同的组,并且对每个这样的组进行描述的过程。其主要依据是聚集到同一个组中的样本应该彼此相似,而属于不同组的样本应该足够不相似。聚类分析法是分类分析法的逆过程,它的输入集是一组未标定的记录,即输入的记录没有作任何处理,目的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合理地划分记录集合,并用显式或隐式的方法描述不同的类别。
给定关系模式R(A1,A2,A3,A4),R上的函数依赖集F={A1A3->A2,A2->A3},则R(42)。若将R分解为p={(A1A2),(A1,A3)},那么该分解(43)。 A. 有一个候选关键字A1A3 B. 有一个候选关键字A1A2A3
C. 有两个候选关键字A1A3A4和A1A2A4
D. 有三个候选关键字A1A2、A1A3和A1A4
给定关系模式R(A1,A2,A3,A4),R上的函数依赖集F={A1A3->A2,A2->A3},则R(42)。若将R分解为p={(A1A2),(A1,A3)},那么该分解(43)。 A. 是无损联接的 B. 是保持函数依赖的
C. 既是无损联接又保持函数依赖 D. 既是有损联接又不保持函数依赖
A. {4}
B. {3,4} C. {3,4,7}
D. {(1,2),(2,1),(3,4),(4,7)}
A. 2,2,4 B. 2,2,6 C. 4,4,4 D. 4,4,6 【解析】
当用户开机按下PC机电源开关对,PC机首先执行的是(46),然后加载(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