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复习练习整理
一、注音
缤 豁 旷 俨 屋舍 便舍船 阡 陌 髫 怡 诣 骥 津
二、解释加点字词
1、为业 2、缘溪行 3、鲜美 4、英 5、缤纷 6、异 7、穷 8、才通人 9、豁然 10、俨然 11、属 12、阡陌 13、交通 14、悉 15、黄发 16、垂髫 17、并 18、怡然 19、乃大惊 20、具答 21、便要还家 22、咸 23、妻子 24、绝境 25、无论 26、延 27、辞去 28、语 29、不足 30、为外人道 31、既出 32、扶向路 33、扶向路 34、处处志之 35、诣 36、如此 37、寻向所志 38、规 39、未果 40、寻 41、津 42、问津 43、不复出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
三、写出下列词的古义和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鲜美-- 古义: 今义: 不足-- 古义: 今义: 如此-- 古义: 今义:
四、翻译文句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五、填空
1、本文成语有: 、 、 、鸡犬相闻、阡陌交通、怡然自乐、黄发垂髫、 2、《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他名 ,字 ,是 时期的诗人。《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 ,也是成语 的由来。 3、《 》是本文作者的著名诗作之一。饮酒(归园田居)
六、选择
1、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 B.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C.寻向所志 寻病终 D.村中闻有此人 具言所闻 2、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渔人甚异之 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 3、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A.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8、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答案:B 9、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七、原文默写填空
1、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2、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
4、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是: 5、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 。 6、渔人初见桃花源的感受是: 。
7、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的语句: 。 8、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9、根据桃花源的故事人们得出的一个成语是: 。
10、写桃花源内人们生活恬适的语句: 。 1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 。 12、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八、阅读答题。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美景有何作用?
⑴渲染神秘的气氛;⑵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⑶暗示将会出现奇境。
2、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活动、穿戴、心情 3、第二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5、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你读出了什么? 社会安定,没有剥削,没
有压迫,没有战乱;生活自由幸福,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7、如何理解“不复出焉”的原因?
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再出去;桃源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生活自由、快乐、幸福。
8、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9、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桃花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不愿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避免战乱;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实际是不存在的,同时也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存在。】 11、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12、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 (3) (4) 。
提示:四个角度考虑:环境优美;物质富足;人人和乐;无战乱。
13、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作者通过此文寄托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⑴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⑵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⑶反应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1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答: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1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16、你认为桃花源成为人人向往的人间仙境的原因有哪些?
因为桃花源与黑暗的现实相对立,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这是一个理想社会,所以才会令人向往。 17、《桃花源记》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平等富足的理想世界;渴望一个和谐安定、民风淳朴的社会;一种富足安康、自由快乐、人人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18、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一种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理想是从哪处具体体现出来的?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和人们幸福生活的描写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19、从表达方式看,课文运用了 记叙(描写)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