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初中教材衔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7 16:11:4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何足挂齿”、“不足挂齿”都有“不值一提”之义,但“何足挂齿”一般用于反诘句,而 “不足挂齿”则不限。

一语道破:老王一语道破了校长的秘密。

一语中的:老马的话一语中的,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指出来了。 “一语道破”“一语中的”都有“说话简洁,抓住了本质”的意思,但前者能带宾语,后者不能带宾语。

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平时要注意积累归纳,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谚语

(一)谚语的含义

谚语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定型的现成话,具有通俗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也称为俗语。一般富于教育意义,如:

“天下乌鸦一样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也多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如: “鼻子不通,吃点大葱” “今晚火烧云,明天晒死人”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 “燕子钻天,大雨无边”。

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恰当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二)谚语的语言特点

1、精练性。从句式上而言的,谚语的句式整齐,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 单句形式,如:

“没有不透风的墙”, “趁热好打铁”, “一个将军一个令”, “有志者事竞成”等等。

这些谚语都阐述了一些简单而又普遍的真理。在这些句子中,抽象的概念被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言浅意深,常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句式谚语,如: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着出家人”,

“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 “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紧缩复句的习用格式,或两部分压缩在一起,取消中间语音停顿,如: “一人做事一人当”,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见兔子不撒鹰”,

“人心不足蛇吞象”, “无毒不丈夫” 等。

2、口语性。 谚语多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多是人民大众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带有浓重的口语性。例如我们常说的

“瞎猫碰着死耗子”, “兔子不吃窝边草”,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人是苦虫,不打不行”, “死猪不怕开水烫”, “放长线钓大鱼”等等。

虽然用语比较粗俗,却是实实在在挂在嘴边,流于民间的,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谚语的口语性不仅表现在它的通俗,还体现在它善于巧妙地挖掘出生活中的常例来进行描述,给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感觉。例如

“口里叫哥哥,背后摸家伙”指表面上非常亲热,实际上却凶狠无情、暗下毒手。 “按着葫芦抠子儿”比喻用强硬的手段逼人讲真话。

这类谚语具有极强的意蕴,能够启发读者由此物到彼物,进而体会其中的道理。 3、声律美。 谚语很讲究节奏和韵律,讲究声律美。谚语的节奏,大致和诗句的节奏相似。

四言谚语如“入乡随俗”,“情急智生”,节奏一般为“二二”; 五言谚语如“礼多人不怪”,“日久见人心”,它的节奏多是“二一二”,少数为“三二”;六言谚语如“一山不藏二虎”,“一客不烦二主”,节奏为“二二二”; 七言谚语如“天狗吃不了日头”,“响鼓不用重锤敲”,节奏是“二二三”。 八言以上的谚语,节奏多为“二二三,二二三”,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

它们不论长短,都显示出一种均匀整齐的美感。 谚语在注意节奏的同时,还注意押韵。

有的押平声韵,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中的“言,前”;

有的押仄声韵,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中的“到、报”;有的平仄相间,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讲究“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还有的押尾韵如“先苦后甜,富足万年”中的“甜、年”, 押头韵如“人前一只鼓,人后一面锣”等。 4、修辞性 。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讲求语言的艺术性。谚语广泛而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来表情达意,像比喻、对偶、夸张、对比、双关、拟人以及顶真、借代等等。这里我们仅就比喻、对偶在谚语中的运用作一说明。 ①谚语与比喻

在谚语运用的众多修辞中,比喻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如: “兵败如山倒”, “救兵如救火”,“伴君如伴虎”, “军令如山倒”,“人心不似长流水”, “车辙是路引”, “有病方知健是仙”, “失败是成功之母”,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 ②谚语与对偶

除比喻外,对偶也在谚语中被大量采用。谚语对偶从内容上细分下来,可分出正对、反对、串对等几类。

正对,即相类似的事物之间的对偶,语义上相同相近。

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海阔”和“天高”,“凭”和“任”,“鱼跃”和“鸟飞”,词义相应,词性相同,平仄是“仄仄平平仄”对“平平仄仄平”。

反对,即相反事物之间的对偶,语义上相反相成,多是通过映衬和对比来突出语义。例如: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穷在路边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

这种对偶形式,通过真假、善恶、难易、贫富、得失、祸福等矛盾对立的关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问题的实质。它们形式上整齐匀称,声韵和谐,内容上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串对,又叫“流水对”即语义上相连相承,存在着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

如: 农民不种田,城里断炊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百年大计,育人为本。

此类格式的谚语前后相承,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

谚语对偶作为汉语所特有的修辞格,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只有慎加分析,才能使语义表达得更加透彻,文笔更加简练。

③此外,谚语中还广泛运用了夸张,对比,双关,拟人等多种修辞格,它们各具特色,为谚语增添了无穷魅力。

夸张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指人宽宏大量,能容人容事; 对比如“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双关如“给个棒槌作针”,“针”谐“真”,比喻把别人的敷衍认真地当件事来对待; 拟人如“太阳早发笑,大雨淋破庙”, 借代如“会嫁嫁对头,不会嫁嫁门楼”,“门楼”代门第高的人家等等,显示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六、其他熟语

熟语是定型的词组或句子,相当于一个语言单位使用。熟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和歇后语等。成语和谚语已在上文单独说明,以下介绍其他熟语。 (一)惯用语

1、惯用语的含义: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三字格”,一般都是字面意义的引申。如

“背黑锅”不是说“背着很黑的锅”而是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枉”; “唱高调”不是说“唱歌的调子可以唱得很高”,而是指“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的好听而不去行动”。

另外,有些惯用语可以拆开,加入其它成分,如

“炒鱿鱼”可以说“炒你的鱿鱼”或者“炒老板的鱿鱼”;

“挖墙脚”指从竞争对手那里弄走人才或抢走生意,可以说成“挖他的墙脚”“撬别人

的墙脚”。

2、惯用语大多数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例如: 动宾式: 甩石头 掺沙子 挖墙脚

打棍子 吹牛皮 钻空子 拉后腿 炒鱿鱼 挤牙膏

偏正式: 下马威 马后炮 半瓶醋 主谓式: 天晓得 开门红 狗扯皮 3、习惯用语的主要特征

(1)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通俗活泼,生动形象,有一定的修辞作用。

(2)在意义方面,具有相对的整体性,除了基本意义外,往往有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 如:打小报告 比喻暗地里向领导反映情况,而且往往是不真实的情况,贬义。

(3)在结构方面,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但凝固程度不是很强,表现为改换成分、扩展、变换词序、改变结构等。 如:耳旁风——耳边风

打边鼓——敲边鼓 (二)歇后语

1、歇后语的含义:歇后语也称为俏皮话,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例“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2、歇后语的类型 (1)喻意歇后语

前一部分是打个比方,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说明,点出比喻的意义。 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显其能)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2)谐音歇后语

前一部分说出一种事实或现象,后一部分借助音同音近来表达真意,这是一种“言在此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小葱拌豆腐——一一青(清)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3、歇后语的作用

歇后语俏皮幽默,通俗形象,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但生动有余,严肃不足。

从意义上看,有的反映了落后腐朽甚至反动的思想意识或格调不当的庸俗低级趣味,因此,在庄严、悲痛的场合,一般不宜使用。

文章或说话中,适当地恰当地运用歇后语,能深入浅出地说明事理,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使语言清新活泼,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三)格言

1、 格言的含义:格言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炼。如:

搜索更多关于: 高初中教材衔 的文档
高初中教材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4lrp3vwx22ubi97rwxs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