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古诗词更是其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它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古诗词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诗词,应该从娃娃抓起。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最难学也最不想学的就是古诗词。诗歌浓缩性强,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含蓄,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去读?如何去理解?从哪个词句去读?从哪个点去理解?而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解决。针对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本人根据教学经验及自身学习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关键字]: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程序;教学方法
一、古诗词教学理论概述
(一)、古诗词教学的内涵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词。 2、把握古诗词大意。
3、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情感。 4、通过学习,背诵优秀诗词。 (二)、古诗词教学文体特征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咏物诗,军旅诗等。古体诗有《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南北朝民歌》等。近体诗一般是绝句,律诗,排律(长律)。 (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1
1、语文新课程标准中,1—2年级学段,要求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2、语文新课程标准中,3---4年级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3、语文新课程标准中,5—6年级学段,要求阅读诗歌,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二、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分析
(一)、现状
1、目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形式单一,传统,教学没有明显的效果。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都是一些简单但又经典的古诗词,像《静夜思》、《小池》、《春晓》等,类似于儿歌,文辞典雅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背诵。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古诗词这种高度浓缩的文体,理解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2、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没有兴趣,觉得难度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在1--3年级教学时,教师往往只是在课堂上解决生字,再多教读几遍,剩下的就是要求低年级小学生不停的朗读,进而背诵下来。在4---6年级时,教师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翻译诗句意思上,以为诗句意思明白了,就更便于背诵了。
3、在整个小学读完之后,留在学生脑海中的也就是会背古诗词。他并不理解诗歌的意思,所以在整首诗的把握上只是停留在了会读会记上。一旦请他讲讲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甚至在默写的时候也会出现字词的错误。因此,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来说,教师不断的学习,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小学生学好古诗词的首要条件,只有学生真正学懂了古诗词,才能让学生看到古诗词的魅力,并且学到语文知识。 (二)、分析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有两点:
1、从学生方面来说,古诗词因为具有高度凝练性的特点,导致了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从而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毫无兴趣。影响兴趣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古诗词难理解、难背记,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十分枯燥,无实用价值。
2
2、从教师方面来说,在课内古诗词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按逐字逐句地解释理解,然后让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教学。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教师仍当作全新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也有少数教师采用“自学点拨法”,即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教师对难点进行点拨。他们也不会改变教学方法去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一)程序
1、整体感知,走近诗境
古诗词的音律和谐,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要想更好的融入诗境,就要从整体去把握。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要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感受语言的优美,感悟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诗歌感情容量大,遐想自由,意境深远,叙述事情简练集中,主观色彩浓烈,韵律和谐,节奏感强这些特点适合吟诵,要想走进一首诗,首先就要吟诵,古人在读诗时很讲究吟诵,就是要从韵律的角度去体味诗中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诗歌的韵律必须在反复吟诵中才能体现出来。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相对以前的教材来说不但数量有所增加,难度也有所增大。对于小学生来说,初读古诗最重要的就是要读的通顺。要读的通顺首先就要解决古诗词中不认识的字和词,这一点在前一天的预习作业中就应该要求学生回家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去解决。正如朱熹先生所说“: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如《清贫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西东,小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1]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我重点给学生们指出词中的多音字,通假字及生词,如“乐(yuè)”“亡赖(通“无赖”)“莲蓬”等。读准字音之后,我要求学生将词连起来读一遍,促使其在断词时准确。在学生自读古诗几遍之后,教师应该适时的范读,为他们提供一个感性的目标。接着又让学生自读,同桌之间互读,指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多种读的方式中去整体感知诗词。
2、联系全诗,理解字词
3
教师在教学小学古诗词时,除了让学生整体感知整首诗的内容外,还应该注意对诗中个别字词的重点讲解。诗歌具有高度的凝练性,读者在阅读时带有主观色彩。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样。他们在阅读古诗时,往往将诗中的某些字词换去,带上了自己的解释。在教学《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这篇古诗时,我将重点放在了朗读记忆上,并没有讲解诗中一些重点字词。从而导致了我们班一小学生在期末考试时,将“远看山有色”一句写成了“远看山有树”。他没能理解“色”是画上的颜色的意思,所以换成自己的理解就变成了“远看山有树”。所以,经此之后。我特别注重对古诗词中一些重点字词的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准确的把握诗词。在教学《夜书所见》[3]这首古诗时,我将其中易混字“明”挑出来重点讲解,诗歌后两句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容易将“明”记成“鸣”。前一句中的“促织”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下一句的意思是“促织在草丛里鸣叫”。 会将“明”写成“鸣”,所以我在讲解时重点强调“一灯明”这个词,并告诉学生,“明”是明亮的意思,是儿童手中那盏灯所发的光亮。又如在讲解《题西林壁》[4]这首古诗时,为防止学生将“身”写为“生”。我会重点强调“身”是“身体”的身,不是“生”。整句诗“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揭示上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诗人整个人都在山林之中,便看不清庐山的全貌。
3、品味诗眼,内化诗情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人的眼睛,我们能看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人有眼,诗词也有眼。古诗词的内容短小精悍,意思高度概括,往往以题目统领全诗同时整首诗又围绕着诗眼,以字,词,句来表述,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揭示诗眼,探明主线,把握诗意。苏轼在《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中写道“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指出了诗眼是全篇诗词的核心,只要找到诗眼,全篇诗词所讲内容就呼之欲出。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若能抓住诗眼,由此切入。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有助于理解全诗。诗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由于这些字词或句子的存在,使得诗歌形象鲜活,意味深长,主旨呼之欲出。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