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是各种不同种类的感觉引起,取决于刺激的性质、接受刺激的感受器和传入冲动到达特定的中枢部位。感觉的强度取决于单根纤维上的冲动频率和同时传递信息神经纤维的数量。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指感受器对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为适应。 类型与意义: 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利于机体重新接受新刺激,以便不断探索新异事物。 慢适应感受器:痛觉、血压。利于机体进行持续检测,以便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至少有70%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vision)。 眼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 可见光 眼的折光系统 折射成像 视网膜的感光系统 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视NAP 视觉中枢→视觉 视觉的外周感觉器官是,眼的解剖结构: 1、眼球 眼球壁: (1)角膜与巩膜 (2)血管膜 (3)视网膜 眼球内容物 (1)房水 (2)晶状体 (3)玻璃体 2、眼的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感光细胞感光换能,转变成视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信息传入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 眼内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和曲率半径 空气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折
射率 1.000 1.336 1.336 1.437 1.336 曲率半径 7.8(前) 10.0(前) 6.8(后) -6.0(后) 物体发
出的光线,经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折射成像在视网膜上。 折光体的折光能力还可用焦度(D)表示: D = 1/焦距(m)(1D = 100度)。在静态时,总折光力为60D,其中角膜折射力为40D,晶状体为20D。 正常眼的折光系统最主要的折射在角膜。按几何原理计算眼折光系统的后主焦点的位置,正好位于静息状态时眼的视网膜上;进入眼内的是平行光线时,可成像在视网膜上(通常由6m以外物体发出的光线入眼,可认为是平行光线)。 人眼是不可能看清任意远处的物体;通常把眼能看清眼前物的最远之点,称为眼的远点(far point of vision)。 (二)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 1.概念 眼的折光系统是个复杂的光学系统,与一般透镜成像大不相同。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设计了一种模型,即简化眼(reduced eye ):是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出的和正常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的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或模型(图示)。 2.简化眼:将其复杂的折光系统简化=简化眼: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20mm,折射率为1.333,曲率半径为5nm,节点(n,光心)在角膜后方5mm处,前主焦点在角膜前15mm处,后主焦点在节点后15mm处。 当平行光线(6m以外)进入简化眼,被一次聚焦于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简化眼中的AnB和anb是对顶相似三角形。如果物距和物体大小为已知,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利用简化眼可以方便的计算出外界发出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及其大小。 正常人的眼,如果视网膜上的物象<5um,一般不能产生清晰的视觉;表明正常人的视力或视敏度(visual acuity)有一定的限度。 视力(视敏度)(vision
acuity):眼对物体微细结构的分辨能力,即眼能分辨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人眼能看清视网膜上的最小物象,相当于一个视锥细胞的直径。能分辨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是两个物体在视网膜成像至少要间隔一个视锥细胞。中央凹的视锥细胞直径最小,故此处的分辨能力最高,视力可达1.5以上。 (三)眼的调节 当看6m以外的物体时,远物发出的光线(平行光线)入眼后,折射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看清远物。 但当看6m以内的近物时,近物发出的光线(是辐射状)入眼后,折射聚焦、应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视物模糊不清。随着物体的移近,眼的折光能力增强,使物体发出的辐射光线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视觉过程,称为眼的调节(accommodation of the eye)。 人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和眼球会聚。 1.晶状体调节 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视物模糊 皮层-中脑束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前后凸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弹性↓→老花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