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祖传中医眼科
中医眼科学(Chinese Ophth lmology orTraditonal Ophthalmology in China )的概念尚待商榷。然而,中国人,尤其是眼科和视觉科学工作者数千年来对人类眼科和视觉科学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甲骨文上对目及目疾的描述、华佗对颅恼和眼科手术的成功实施、审视瑶函对诸多眼病诊治的精辟记载,等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眼科学夕日的无比灿烂辉煌!为我国人民的眼病防治和身心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8、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落后所致中国眼科的沉沦亦是不挣的事实。自19世纪后起的百余年来,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传入我国,包括各种抗菌素、维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剂的应用,以及激光和准分子激光、角膜移植、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开展,等等,为我国人民的防盲治盲发挥了、而且还将继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某些慢性免疫炎症,如视网膜葡萄膜炎、Eale?s病,特别是诸多退行性或变性疾病,如玻璃体混浊和视网膜变性(老年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屈光不正性视神经视网膜退行病变(Ametropic degenertivc neuro-retinopathy)、视神经炎症和退行性病变(Lebcr,s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高血压眼底病变,糖尿病眼底病变,缺血性视网膜视神经病变(Ischemic optic neuropathics),等这些眼疾治疗棘手,甚或无明确疗法。大量的事实表明,中医药学对上述疾病、患者显示良好的治疗作用。通过基础和临床研究,已明确的药理机制包括改善微循环、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而无其毒副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作用;对免疫系统的增强、抑制、调节,或双向调节作用;延缓或阻止细胞凋亡,以及提高视敏度等,从而达到调节免疫、抑制炎症、促进眼内渗出和出血吸收,或称之为清热解毒、软坚化痰和平肝降火、补肾明目等作用。看来很可能,祖国医学在未来的眼科和视觉科学中将发挥西方医药学无可替代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博兴县魏氏中医眼科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前身为松菊堂。“松菊堂” 坐落于山东省博兴县中辛安的“松菊堂”则是以医技见长。1887年(清光绪13年)魏儒正弃儒从医,创建“松菊堂”,对医学精益求精,通晓各科,专长眼科,善治各类疑难眼病,也有自制眼药十余种,远近求诊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子魏纯纳,孙魏世臣均事其业,精医药,使“松菊堂”历经百年而不衰。进入21世纪。现有其第四代传人魏鸿旗、魏鸿友中医眼科仍领冠山东中医眼科界,五代传人也从医,堪称是医药世家。笔者毕业后有幸与魏世臣及其子魏鸿旗、魏鸿友同事几年,亲睹魏世臣老先生生前诊病遣药,其用方非常精炼 ,用量小,疗效的确很好,经方应用准确精到。品行高风亮节,实乃名医风范。其子现已退休,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疾是其专长。魏儒正为魏氏眼科之祖,第二代魏儒正之子有魏纯讷继承;第三代魏纯讷之子魏世臣继承;第四代有魏世臣之子魏鸿友继承。魏氏眼科祖传四代,一脉相承,在医学上遵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发展,对中医眼科知识宝库及家传秘方.验方作了有益的探索,增添了新的内容:历代省市县文史资料都有记载,历代传人,医德清高,博济广施,悲天悯人,大有超然物外,敦厚淳
朴之风,惠风所及,世人受益良深。
1
曾祖魏儒正字端溪(1847—1929),是魏氏中医眼科的创始人,终年八十二岁,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中辛安人。少年读私塾,中年在县城北关侯门教书。1891年仲秋,因其弟妹偶染目疾,四处求医治疗无效,变作旋螺(角膜穿孔,虹膜脱出),虽遍访名医,仍不能治愈。此事激发他立志学医,购置数种眼科书籍,刻苦攻读,逐渐精通眼科医术。为其弟妹治眼病,仅年余便痊愈。从此,他更加刻苦学习,认真研读,医学根底日渐深厚,近村邻舍前来求治眼病的也与日俱增。以致高苑、青城、桓台、长山、无棣、利津、滨县、蒲台等地来就诊者,络绎不绝。在他的遗作《眼科集要》中宁夏府通判截取县知事荆士峨为其写的序中曰:·······民国六年春,因病目往竭,至,则其门如市,男妇老幼纷列满堂,皆与我同病呼吁求救者也。
魏儒正行医40余年。花甲年后,开始总结其临床经验。花费五、六年的时间,著成《眼科集要》四卷和诊治杂病的《时疫三书》。(此书现未查清存处)。他的遗作为其后代继承眼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儒正不但擅长眼科,对杂病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高超的医术,颇受人们赞扬。山东省选授议员安徽县知事舒耀南为《眼科集要》写的序中曰:······“余少子天宫,年十二龄,肄业县城高等小学,患有目疾,辍学年余,医治罔效。辛酋携至济垣医院诊治,院中英人某老博士,须须毵毵年六十余,盖是眼科专家也。其曰是名睞粒,最普通而难治,欧美医学家研究有年而无良方治之,······因
2
携往见先生,蒙赠丸散各一剂,如法服之,旬余痊愈,后亦不再复发“
登州府教授李焯为《眼科集要》所作序中说:在乡晤端溪,问所业,以习眼科对。““是医学甚深,不止眼科也。”“盖平时萃群书之义深造,自得左右逢源,宜其应手奏效也。如邑侯王公符之夫人目患,吴公贻甫之痢疾,龙公紫珊之痰喘,谢公伯符之虚劳皆药到病除,余所亲见。是其专门眼科者所能为,即以眼科论,端溪已超上乘禅矣······。”
魏儒正治学严谨,从不掩过饰非。他不但把成功的经验公布于世,而且也把失败的教训告诉他人。晚年他总结出医有十弊:即经理不通,药性欠明,脉诀未晓,虚实不分,轮廓莫辨,药症不投,拘滞成方,昧于权度,翳障误认,补泄错施。给后人留下有益的鉴戒。 魏儒正不为名不为利,谦虚谨慎,对病人认真负责。不但自己如此,而且还劝勉同道都要这样做。他曾写了两首七言古体诗载入《眼科集要》,以此表达他的这种思想。
一.辞浮名
少年业儒中年医, 医学徒劳儒学弃。 浅见寡闻心自愧, 浮名尤恐达人知。 誉来未喜毁何戚, 可否经年七十时。 银海精微通粗理, 羞诓车马日云集。 二.劝勉同学 五轮八廓认得端, 脏腑经络尽包含。
落笔不清非小可, 灵光一失再明难。 医学多读眼界宽, 奥理无穷自细参。 效验须将阴骘种, 积功修德福绵绵。
3
其子魏纯讷(1880—1949)字子欲,自幼读私塾,17岁从父学医。由于父亲的身教言传,五、六年时间即掌握了诊治眼病的技能,并能把祖传验方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取得显著疗效,声誉渐高。
魏纯讷常说:“学贵博而能长,未有不博而能长者也。”他认为,眼虽是局部器官,但和五脏六腑紧密相关。眼科是在内科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打好内科基础,是学好眼科的根基。所以,他不但主攻眼科专著,而且精心研读《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等医著。因而眼科、内科俱佳。
魏纯讷20多岁独立应诊。每天来诊者门庭若市。他一丝不苟,治眼病既切脉又察舌,脉症合参,遣方用药准确,效如桴鼓。他不但全面继承了父亲的医术,且有发展和创新。经多年临床实践,他创制了专治沙眼性血管翳的“拨云丹”眼药。为了方便远道而来的病人,他还苦心研制了治疗内障眼病的“复明丸”和专治小儿眼的“鸡肝散”,临床效果均佳。
4
魏纯讷行医40余载,对中医眼科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医学遗产,把宝贵的临床经验留给后人,他将平时收集的200余例疑难病例整理成《眼科临症录》,对病因、病机、辩证论证、治则、方药等都做了详细记录。他为了自己的临床经验与父亲的经验融为一体,50余岁时,着手对《眼科集要》重新整理,暂定名《重定眼科集要》。手续未完,在日军扫荡中不幸失落。1949年春,魏纯讷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