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田。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5.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 “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 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 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 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16.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九)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 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 “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 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18.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
(十)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陆游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注】①禹庙:祭祀夏王大禹的庙宇;兰亭:魏晋风流朝圣地、书法圣地。②李白《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19.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禹庙兰亭今古路”意指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借此抒发怀古幽思的凭吊之情。
B. “一夜清霜”两句描绘出寒夜冷霜弥漫湖边树林的景象,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蕴含着诗人的无尽感伤。
C. “鹦鹉杯”化用李白《襄阳歌》中的诗句,蕴含“一日须倾三百杯”之意,并借之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
D. “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中“毕竟”二字点明时光飞逝,美好年华难以留住,容颜终究要走向衰老。
E. 结尾两句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表现出诗人对惬意自在、悠闲自得的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
20.词人的愁情未曾说破,读来却自然生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①②
参考答案
1.(4分)(每项2分,共4分)BC(B,不是比喻手法,风雨、烟霞均为实写。C,“诗人
们普遍的心态”推断没有依据。)
2. ①环境清幽:暮春落花中掩门而居,夜晚孤灯雨中摇曳,醒来满屋烟霞; ②生活悠闲:掩关静修,春宵足睡,闲适自得;
③情怀豁达:听到可以赋闲的消息,没有长吁短叹,无欲无求,超脱淡然;
④远离尘世:只与脱离尘世的高僧交往,拒绝庸俗的酒肉之徒。(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得满分。)
3.【参考答案】BE(4分)(每项2分,共4分)
【解析】B项应是穿着蓑衣来吟诗或者钓鱼,是最合适的,洒脱自在;E项写的是醉后和晴时脱下蓑衣,洒脱自在。 4.【参考答案】“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1分),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1分)。尽管官员
的服饰(金印)极其尊贵,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1分))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3分) 5.C、D(4分)(每项2分,共4分)【C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D项“又写了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错,“霜叶满阶红”并非老翁晨起后所见。】 6.(6分)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每点2分,意对即可) 【答案】7. BC(4分)(每项2分,共4分) 8. (6分)“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2分)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达了他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2分)诗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2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及手法分析。B项“以动衬静”错误;C项应为“表达了对春天的惋惜之情”而非“忧愤之情”。
点睛: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B项“以动衬静”错误。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碧桃的特点,抓住关键词,“乱山深处”形容环境恶劣;“一枝如画”写出了美丽的特点。结合注释内容“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可知,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答案】9.BE 10.(1)蟋蟀的哀鸣声,诗人的吟诵声,思妇的机织声,大自然的风雨声,捣衣的砧杵声,被囚者的哀叹声,儿女的欢笑声,哀苦的琴声。(2)这些声音都是作者听到或联想到的一切声响,这些声响,并不是客观声响的简单模拟或再现,而是作者深深愁思与哀怨的艺术反映,其中“儿女的欢笑声”属于乐景与哀情,与凄苦之景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作品主旨。 【解析】
9.试题分析:B.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 这两句以湿冷的露水和青苔体现环境的清冷寂
寞,少人造访,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君王的幽怨。对君王的幽怨理解有误。E. 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儿女等看似不相干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起,体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普遍的时代感受。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理解有误。 点睛:诗歌的选择题是在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和手法的赏析的综合类考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结合选项中的理解和分析,准确作答本题。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手法和情感综合类考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题干的理解和诗歌的理解,准确作答,(1)蟋蟀的哀鸣声,诗人的吟诵声,思妇的机织声,大自然的风雨声,捣衣的砧杵声,被囚者的哀叹声,儿女的欢笑声,哀苦的琴声。(2)这些声音都是作者听到或联想到的一切声响,这些声响,并不是客观声响的简单模拟或再现,而是作者深深愁思与哀怨的艺术反映,其中“儿女的欢笑声”属于乐景与哀情,与凄苦之景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作品主旨。 11.BC(4分)(每项2分,共4分)
12.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而不甘零落时随风飘飞的景象。 用意:(1)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多情缱绻的性格。(2)描画了缤纷而凄凉的意象,营造了
凄美深情的氛围。(3)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铺垫)。(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的理解与手法分析。B项,楼上,解释为宴会之所,人去楼空之意,过于坐实,楼上一词本就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则指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C项,此词为闺怨词,抒情主人公非词人,而是代言闺人之怨,“不见人”指不见思念的游子。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意境型的题目。第一步要抓住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而不甘零落时随风飘飞的景象;第二步营造的氛围,一般是四字词语等;第三步,体现的作用。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多情缱绻的性格。描画了缤纷而凄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
点睛: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3.AB(4分)(每项2分,共4分) 14.答案 山居生活惬意闲适。(2分)表现:①通过美丽清幽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的; (2
分)②通过与山村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清闲生活来表现的。(2分)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分析及手法赏析。C项,“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理解不正确。D项,应为“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幽静的山居之景”。E项,这首词的语言特色应是“清丽秀润,亲切自然”。 14.试题分析:从词的结尾一句可以看出山居生活的特点,是惬意闲适的。关于“怎样表现”可以从词的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从内容上看,写了自己与山村野老月下共饮;从手法上看,是写景抒情。据此分析即可。
点睛: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如本题美丽清幽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山居生活的特点,惬意闲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