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二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基础点
知识点1 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1
2.公式:Ek=mv2。
2
3.物理意义:动能是状态量,是标量(选填“矢量”或“标量”),只有正值,动能与速度方向无关。
4.单位:焦耳,1 J=1 N·m=1 kg· m2/s2。
5.动能的相对性:由于速度具有相对性,所以动能也具有相对性。
1216.动能的变化:物体末动能与初动能之差,即ΔEk=mv2-
22mv21。
知识点2 动能定理
1.内容:在一个过程中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表达式 (1)W=ΔEk。 (2)W=Ek2-Ek1。 1212
(3)W=mv2-mv1。
22
3.物理意义:合外力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 4.适用条件
(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2)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3)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不同时作用。
重难点
一、对动能定理的认识和理解 1.动能定理的三种表述
(1)文字表达:所有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 112(2)数学表述:W合=mv2-mv0或W合=Ek-Ek0;
22(3)图象表述:如图所示,Ek-l图象中的斜率表示合外力。
2.功能定理的理解
(1)动能定理公式中等号的理解:
等号表明合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间的三个关系:
即合力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具有等量代换关系。可数量关系 以通过计算物体动能的变化求合力的功,进而求得某一力的功 单位关系 因果关系 等式左右两边国际单位都是焦耳 合力的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 (2)动能定理中“外力”的理解: 动能定理叙述中所说的“外力”,是指物体受到的所有力,既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电场力、磁场力或其他力。
(3)动能定理中“总功”的理解:
动能定理叙述中所说的“总功”,是指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既可以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W=W1+W2+…;也可以是合外力所做的功,W=F合lcosθ(力均为恒力)。
合外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合外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的动能减少;合外力对物体不做功,物体的动能不变。
(4)动能定理表达式中位移和速度的理解:高中阶段动能定理中
所涉及的位移和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个惯性参考系,一般是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3.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1)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2)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3)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不同时作用。
特别提醒
(1)动能定理指出的是功与动能增量的一种等效替代关系,合外力做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而不能说力对物体做的功转变成物体的动能。
(2)动能定理表达式是一个标量式,不能在某个方向上应用动能定理。
二、动能定理的应用 1.优先应用动能定理的问题 (1)不涉及加速度、时间的问题。
(2)有多个物理过程且不需要研究整个过程中的中间状态的问题。
(3)变力做功的问题。
(4)含有F、l、m、v、W、Ek等物理量的力学问题。 2.应用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3.应用动能定理求解多过程问题
由于多过程问题往往受力情况、运动情况比较难确定,从动力学
的角度分析多过程问题往往比较复杂。但是,利用动能定理分析问题,是从总体上把握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并不需要从细节上了解。因此,动能定理的优越性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分析力的作用是看力做的功,也只需把所有的力做的功累加起来即可。
利用动能定理求解多过程问题的方法: (1)弄清物体的运动由哪些过程构成; (2)分析每个过程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3)各个力做功有何特点,对动能的变化有无贡献;
(4)从总体上把握全过程,表达出总功,找出初、末状态的动能; (5)对所研究的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列方程。
特别提醒
(1)应用动能定理解题应抓好“两状态,一过程”
“两状态”即明确研究对象的始、末状态的速度或动能情况,“一过程”即明确研究过程,确定这一过程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位置变化或位移信息。
(2)当物体的运动包含多个不同过程时,可分段应用动能定理求解;当所求解的问题不涉及中间的速度时,也可以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求解,这样更简便。
(3)列动能定理方程时,必须明确各力做功的正、负,确实难以判断的先假定为正功,最后根据结果加以检验。
1.思维辨析
(1)动能是机械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
(2)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 )
(3)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
(4)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动能与下落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相关推荐: